写出了《史记》,合计130篇,洋洋洒洒52万字,在这个时代堪称是鸿篇巨着。
《史记》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是让人增广见闻,提升智慧的好东西。
在另一个时空,《史记》本来是在汉宣帝时期才出现的。
如今,刘贺让《史记》提前出世,不光是为了拉拢丞相杨敞,打乱大将军霍光等人的谋划。
也是想试试,《史记》出现后会对这个世界造成怎样的影响,能不能通过开启民智,提升整个国家的国运。
真要是能够实现,刘贺的修行速度必然暴涨一大截。
杨敞夫人司马氏一直为父亲的事情耿耿于怀。
每每想到父亲被别人嘲笑的样子,她就心如刀绞。
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希望能够早日为父亲正名。
可惜,迟迟没有做到。
如今天子亲自下令,为司马迁正名,还让他的着作传世,这是天大的恩赐。
司马氏原本确实想让丈夫配合大将军霍光做事,现在立马决定,彻底投靠天子刘贺。
这不是说司马氏立场不坚定,而是她不得不这么做。
大将军霍光势力庞大,杨敞即便是全力配合,也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大将军霍光也只会觉得理所应当,不会对杨敞有一丝一毫的感激之情。
相比之下,天子刘贺在长安势单力薄,丞相投靠过去,相当于雪中送炭。
司马氏之前并非不懂这个道理,而是她与刘贺非亲非故,没有理由让家人去冒险。
小主,
现在不一样了,刘贺主动下令恩赐,不光解决了司马氏本人的心病,也势必会让司马家和杨家得到福泽。
哪怕是死了,也能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若是司马氏和丞相杨敞得了好处,却又迅速去投靠大将军霍光,肯定会被所有人戳脊梁骨。
大将军霍光就算是嘴上不说,心里也肯定会非常介意。
忘恩负义的小人,不管是什么时候,都会被人厌恶。
真到了那个时候,丞相杨敞必然会沦为弃子,杨家其他人也会跟着遗臭万年。
对比来看,利弊非常明显,怎么选很容易做出决定。
丞相杨敞颇有才能,面临大事时总是犹豫不决,所以他决定这次听从夫人的建议,冒险试一试。
反正他命不久矣,拼一把又能怎么样。
结果还能坏到哪里去?
岳父司马迁留下的《史记》,他也看过不少次,大为震撼。
真要是公开并且传世,就算是他自己被害死了,杨家后人也能凭着遗泽得到庇护,不至于断了香火。
杨敞以前也曾幻想过,将岳父的着作公之于众,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他私下里问过昭帝对岳父司马迁的看法,昭帝没有明确表示。
后来,昭帝下令:武帝功高盖世,世人不可不敬,大将军霍光忠心耿耿,侍奉武帝多年从未出过差错,特赏府邸一座。
昭帝时期,隔三差五就会找机会赏赐大将军霍光,其他人见怪不怪了。
丞相杨敞则是从中领会到了天子的意思,没有了为岳父正名的念头。
由于是公开传令的缘故,司马氏也得到了消息,知道丈夫已经尽力,只好选择隐忍。
丞相曾考虑过,直接将着作公开。
那样一来,固然能在民间造成不小的影响。
但是得不到天子的认可和国运的承认,很有可能被定义为“异端邪说”。
真要是那样的话,恐怕不用等天子下令责罚,他的夫人司马氏就会闹得家里鸡犬不宁。
甚至是直接跟他拼命。
不多时,丞相杨敞一家带着马车,装着好几个大箱子,浩浩荡荡的进宫。
一路上,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司马氏出示了令牌,毫无阻碍的带着马车进宫。
负责引领的长善,带着他们去了天禄阁。
此时天子正在天禄阁里翻阅其他典籍。
杨敞等人驾驭马车来到天禄阁前,将马车停在外面,让随行而来的仆人小心看守。
而后,杨敞夫妇就带着两个儿子进去面圣。
此时,刘贺正在皱眉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