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我们靠舆论战救人

回到客栈后,华昊召集了随行的谋士,沉声说道:“赵启此人,确实有几分本事。但他越是得民心,对我越是不利。我们必须另寻他法。”

一名谋士低声说道:“太子殿下,既然赵启在明处无懈可击,我们何不从暗处下手?比如,制造一些谣言,动摇他的威信。”

华昊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缓缓点头:“此计可行。但需谨慎行事,不可留下把柄。”

就在这时,有急报传来,位于华国北疆的匈奴大举入侵华国北境,华皇急招太子回京都。华昊只得连夜出发。

华昊星夜兼程赶回京都。宫殿内,华皇一脸严肃地告知华昊,此次匈奴来势汹汹,已连下数城。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议和,另一派则力主出兵。华昊沉思片刻,向华皇进言:“父皇,儿臣以为,若此时议和,必长匈奴气焰,日后恐更难制衡。当出兵抗敌,扬我国威。”华皇欣慰地点头,当即封华昊为帅,领兵出征北疆。

出发前,丞相得知华昊针对赵启的计划,便献计利用张怀远捉拿赵姑娘,再胁迫赵启。华昊觉得此计可行,便拜托丞相去办,然后领军向着北疆浩浩荡荡进发,一场华国对匈奴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丞相依计而行,派人抓住了赵姑娘。赵启听闻此事心急如焚,却也明白这定是敌人阴谋。而另一边,华昊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到北疆边境。他深知此战只能胜不许败,否则不仅自己地位堪忧,国家也将面临更大危机。

华昊排兵布阵之时,匈奴那边也收到消息,知晓带兵的是华国太子。匈奴王决定设下埋伏突袭华军。然而,华昊行军多年,早有防备。双方交战瞬间爆发,战场上喊杀声震天。

与此同时,丞相以赵姑娘要挟赵启,要他做出叛国之事。赵启自然拒绝。

当镇北集团军得知匈奴大举入侵华国北疆和益州知府之妹赵姑娘被华国丞相所抓的消息,顿时义愤填膺,纷纷建议华大元帅起兵伐华。

华在却一脸凝重地言道:“值此汉族遭逢外族侵凌之时,吾整个民族理当齐心合力、和衷共济共御外寇,万不可于内讧中自相残杀啊!此刻,正乃考验吾民族团结及凝聚力之紧要关头,若吾等不能摒弃内部分歧,反倒相互争斗、厮杀,势必令敌人乘虚而入,终致吾等家园沦丧,黎庶遭殃。故而,无论遭遇何等艰难险阻,吾等皆须紧密团结,众擎易举,同仇敌忾,守护好吾之锦绣河山与悠久文明。”

“不过,赵姑娘不能不救。”华在接着说,“我们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靠舆论战救人。”

很快,赵国夏国饭店茶舍的评书都在讲华大元帅如何为了民族大义,不愿落井下石,放弃出兵良机,让华国全力与外族匈奴作战;同时华国太子和丞相却兄弟相残,绑架赵姑娘威胁赵启。华国百姓也慢慢得知这两件事。

华国百姓们在听到这些事情之后,瞬间炸开了锅,愤怒的情绪如潮水般汹涌澎湃起来。街头巷尾、茶肆酒楼,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对这件事义愤填膺地议论纷纷。

众多学院里的师生们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书本和笔杆,自发地组织起来,一同踏上了前往京都的道路。一路上,他们高喊着口号,要求朝廷立刻释放无辜被囚的赵姑娘,并严厉谴责丞相那卑鄙无耻的行径。

与此同时,大量普通民众也受到感召,纷纷加入到这支请愿大军之中。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身强力壮的青年,还有年幼懵懂的孩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愤怒与坚定,大家众志成城,只为讨回一个公道。

当华皇得知这民间的巨大动静时,不禁大为震惊。他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皱,脸色阴沉得仿佛要滴出水来。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直信任有加的丞相竟然敢瞒着他做出这般有损皇家颜面之事。此刻的华皇心中既恼怒又疑惑,他决定亲自彻查此事,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在华国北疆战场上,华昊身先士卒地指挥着军队,与来势汹汹的匈奴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尽管他成功地抵御住了匈奴的数次突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士兵们的士气开始出现动摇。

原来,不知从何处传来的一些国内的传闻,犹如瘟疫一般在军中迅速蔓延开来。这些传闻真假难辨,但却让士兵们心生疑虑和不安。他们担心自己远在边疆浴血奋战,而身后的家园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这种情绪的滋生,使得原本高昂的士气渐渐低落下去。

华昊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深知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采取行动,以稳定军心。于是,他立刻挥笔疾书,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并派遣亲信快马加鞭送往京都,呈交给当朝丞相。

在信中,华昊详细阐述了当前北疆战场的严峻形势以及士兵们士气受挫的原因。同时,他明确要求丞相务必即刻释放被关押的赵姑娘。因为据他所知,这位赵姑娘乃是引发国内传闻的关键人物之一,只有让她重获自由,方能平息那些不实之言,消除士兵们心中的顾虑,从而重振士气,继续全力抗击匈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那封信件被送到丞相手中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无比。心中暗想:“这可如何是好?若依此命令行事,实在有违我本意;但若公然违抗圣意,恐怕会招来杀身之祸啊!”就在丞相犹豫不决之时,外面传来阵阵喧闹声。

原来,得知赵姑娘被捕的消息后,民众们群情激愤,纷纷走上街头抗议。他们高呼着要丞相释放无辜的赵姑娘,并表示对这种不公行为的强烈不满。面对汹涌如潮的民意,丞相连连摇头叹息。此时的他深知,如果继续扣押赵姑娘不放,不仅无法平息民怨,更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届时皇上怪罪下来,自己定然罪责难逃。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丞相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他无奈地挥挥手,下令将赵姑娘无罪释放。这个决定一经传出,整个京城都沸腾了起来。人们欢呼雀跃,庆祝赵姑娘重获自由。

没过多久,赵姑娘安然无恙、毫发无损地归来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犹如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城市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都在纷纷议论着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人们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当赵启听闻此讯时,他那原本紧绷的心弦瞬间松弛下来,激动的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这些滚烫的泪水饱含着他对妹妹平安归来的喜悦以及对华在深深的感激。此刻,在赵启的心中,对华在的感恩之情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他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将来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一定要想方设法回报华在的这份深情厚谊。

而与此同时,华国的老百姓们对于华在在此事中所展现出的高瞻远瞩和顾全大局的风范更是钦佩有加,赞声连连。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华在能够始终将民族的整体利益置于首位,不为个人情感所左右,不偏袒、不徇私,这种高尚的品质实在难能可贵。如此英明睿智、心怀天下的王爷,才是汉族百姓之福。

自那时起,华在在三国民间的声誉和威望就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在华国,百姓对他敬爱有加、尊崇备至。华在已然成为了众人仰望的英雄,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越来越多的华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