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设工程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可刚解决产权纠纷,新的麻烦就接踵而至。在改造废弃工厂时,建筑团队遭遇了复杂的结构改造难题。这座工厂建于几十年前,建筑结构不符合现代公共建筑的安全和功能需求,要将其改造成集展示、交流、学习为一体的文化交流基地,需要对内部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但在施工过程中,拆除部分旧墙体时,发现建筑整体稳定性受到影响,继续施工可能导致安全隐患。
大儿子得知情况后,立刻召集建筑专家、工程师和施工团队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专家们围坐在会议桌前,对着建筑图纸激烈讨论,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有人建议采用外部支撑结构来稳固建筑,但这需要大量的钢材和时间,成本高昂且会延误工期;有人提出在保留部分关键旧墙体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加固和改造,但具体的技术实施难度较大。经过数小时的商讨,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方案:利用新型的碳纤维加固材料,对建筑内部结构进行微创加固。这种材料不仅强度高,而且施工方便,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原有建筑的破坏,同时不影响整体的改造进度。大儿子听取了各方意见后,决定采纳这个方案。施工团队迅速行动,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成功解决了结构改造难题,建设工程得以继续推进。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到一半时,资金短缺的问题再次出现。前期的土地购买、设计费用以及解决结构难题的额外支出,让原本的预算捉襟见肘。大儿子再次踏上了寻找资金的艰难之路。他与之前的赞助企业沟通,说明项目的重要性和目前面临的困境,争取到了部分企业的追加投资。同时,他积极向文化产业基金和相关政府部门申请专项扶持资金,准备了详细的项目报告和资金使用计划,阐述文化交流基地对促进当地文化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一笔关键的资金支持,确保了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文化教育公益活动方面,小女儿带领志愿者团队来到了一个偏远山区开展教学活动。这里的孩子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部世界的文化了解甚少,而且当地的方言和生活习惯与志愿者们差异巨大,沟通成了一大难题。志愿者们精心准备的课程内容,孩子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小女儿意识到,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调整。她组织志愿者们深入当地村落,与村民们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在与一位当地老人的交谈中,小女儿了解到孩子们对传统的民间故事非常感兴趣。于是,她和志愿者们将多元文化知识融入到民间故事中,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给孩子们听。同时,他们还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参与教学,让孩子们在学习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此外,公益活动的物资运输也遇到了麻烦。由于山区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捐赠的书籍、文具和教学设备等物资在运输过程中多次受阻。小女儿积极与当地政府和运输公司沟通协调,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运输公司的优惠政策。他们组织了一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运输队伍,采用人力搬运和小型车辆运输相结合的方式,克服了道路困难,将物资顺利送达学校。
在大儿子和小女儿的努力下,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设和文化教育公益活动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都在逐步推进。他们深知,在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道路上,困难永远不会消失,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