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每天的建设任务都很重,战士们体力消耗巨大,怨言也很大,李连长几天就巡视一次,给战士们做动员,“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不把工事修好,就是对战士生命的漠视”。
各种宣传口号,一套一套的,再加上伙食还不错,随着工事逐渐完善,一开始的全天建设,转为半天建设,半天整训,即使如此,每天战士的体力消耗仍然很大。
虽说工事已经初具规模,但一个班的防区还是太大了。杜阿成站在坡顶向下看,整个坡面都是自己这个班的防守面,班里这十个人,在如此大的土坡上,显得非常稀薄。
小主,
实际上,如果敌军大举进攻,这样密度布置一线部队,并不能起到拒止的作用,最多只能迟滞敌军,为后面的防线提个醒。
更困难的是天气,此处已经是草长莺飞之时,阵地前面刚清理过几天,又有倔强的草再次长出。
有时一场雨,就把阵地四处搞得泥泞不堪,战士们只能蜷缩在工事里。
为了防雨,李金竹又要求各班提高阵地标准,各班又开始在坡顶处建设简易住房。
杜阿成还是很有想法,他带着班里战士,在防守的坡面上平整土地,将平整出的石头收集到一起,用石头做地基,再配合后方费大劲运来的水泥,连着建了好几间房。
班里只有十人,建好第一间房后,战士们把行李都搬进来,不再担心下雨刮风。
接着他们又建了厨房、厕所、会议室、仓库。
战士们每天都要做的一项工作,是清理正对坡面的杂物,坡面上杂草丛生,清理很费劲。
班长们对这项工作都不敢怠慢,连长李金竹几天就会巡视一遍,如果正面没有清理干净,李连长可不会客气,十有八九,他要下令,让全班放下手头工作,集体去清理。
李金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防止敌人偷袭,草丛会有效遮挡视线,让敌人能够尽量接近阵地。
经过一个多月的建设,原本荒芜的丘陵变了模样,丘陵的顶部是几间石头房子,房子北侧至少清理出50米的空地,房子朝向两侧还修建了石头道路,让战士们雨天也不至于在泥水里走路。
每天的敌情通报,显示敌军有进攻迹象,正面的敌军已经增加到2万人,旁边的金田县也加强了不少金狼军。连长李金竹再次巡视时,要求各班先集中精力,将阵地正面的高大灌木清理掉,以免影响观察。
金狼军还是来了。在一个傍晚,视线已经很差时,突然在杜阿成班阵地边缘,传来几声金属的碰撞声。
这是战士们在这里设计的简单预警装置,一些铁盒子,随意地扔在石块表面,一旦碰到,就会叮叮铛铛地响。
杜阿成急忙向发出声响的位置观察,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影子,附近有战士喊道:“口令。”对面并无答话,战士就开了枪,一个战士开枪,其他战士也开始放枪。
噼噼啪啪的枪声响了一阵,战果如何还很难说,如果贸然去检查,很可能着了对方的道。枪声停下来后,杜阿成命令战士们隐藏在房屋周围。
夜间传递信息不便,派人更不安全,几个阵地之间用灯语交流,李金竹让叫杜阿成班坚持到天亮。
所有人都很紧张,临近几个阵地都点起了火堆,杜阿成却是不敢让战士去点火,他手上只有这十来个人,每个都很宝贵。
他想到一个办法,他让小个子战士孔思松悄悄爬上房顶,在房顶架起一堆火,这堆火烧起来后,房子周围都算是灯下黑,火光只能照亮更远的地方。
如果是小股金狼军,他们不敢离得太近。
阵地前偶尔传来响动,但一直都没有发现敌军。
天色渐亮,杜阿成顾不得一夜的坚守,又累又困,马上带人去检查。
很快,就有战士发现了血迹,这就证明了昨晚确实有人来过,晚上太黑,敌人很难抹掉痕迹,地面上有不少他们匆忙离去的证据。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血迹,其次有人员拖动留下的划痕。痕迹到河边消失,看起来敌人是渡河北上了。
李金竹也带人来到孔思松守备的坡顶,现场查看了敌军侦察的痕迹,表扬了杜阿成班的机警。
他命令,晚上各班要在阵地周围设置火堆,以保证夜间照明,避免敌军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