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升级培训(卷10 有限扩张 2)

几位排长你一言,我一语,就把对策想了出来。孔思松又说,“他们会上一次当,第二次就有防备了,炮火肯定会往后延伸,那时候咱们的人就上不来了。”

刚才发言的排长都沉默了,这个办法,能坚持一、两个小时,再多就不现实了,得想办法多坚持会。

“挖防炮坑,人躲在坑里。”又有人建议。

“也不行,敌人上来了,就被各个击破了。”这个建议被否了。

孔思松摇摇头,说,“把坑连起来形成壕沟,横着挖几条,竖着挖几条,炮弹炸在外面,没有效果,炸在沟里,那损失就大了。冲击波会顺着沟炸很远。”

“沟挖成拐弯的,就能够避免。”张排长说,“有一次,我们在防爆沟里实验手雷,发现手雷对拐弯后的东西,伤害非常小。”

“那我们这样,竖的沟挖成直的,士兵能够快速冲上阵地,横的沟挖成锯齿的,防止炮击。”孔思松总结。

王显很高兴,“如果破了对方的炮,那我们这边有人数优势,近战时,弓箭威力并不比枪差多少,射速还快一点。只需要一个观察哨,我们就可以用两个更远一点的千人队,对进攻的敌军用弓箭覆盖。”

“对,弓箭具有曲射优势,可以在看不到对方的情况下,利用事先测定好的数据开展打击。”几个排长这时候兴奋起来,他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只要能挺过白天,到了晚上,能见度不高,就可以抵销对手的射程优势,尽量近战,只要能打出10对1的交换比,他们就能赢,况且,夜间肉搏的话,1对1的交换比也是可能的。

孔思松又想到,自己还有20门炮,这可是大杀器,如果不用,那就太可惜了,但是这炮又重,装弹又慢,在这种战场上,估计也就两次开炮的机会,然后就会被集火打掉。他也不想浪费,“王显,如果把这20门炮给你,怎么发挥他最大的作用?”

王显挠挠头,“咱们这炮,没有好的掩体,也就能打两炮,最有价值的死法,就是能交换对方的炮,但咱们这炮射程太近,一旦开炮,就暴露了。有了,咱们把炮设置到山包后面300到400米的位置,把炮口调高,让炮弹正好翻过山头,这样对方看不到咱们炮位,就很难打中,咱们的炮就打他们进攻的步兵。”

几个排长都同意王显的办法。

孔思松:“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尽量拖延对手发现他们炮阵地的时间,虽说对手适合进攻的方向只有一个,但渗透过来几个兵,看清炮阵地的位置,然后指示他们的炮,很快就会把炮阵地打掉。所以问题就是用优势的兵力,把适合观察炮阵地的位置都控制住,不给对手可趁之机。”

几个人又商量一会,确定所有驻兵的位置,都要挖战壕,在显眼的地方设置旗子,或者野战工事,将守卫放在稍远的位置。

确定之后,他们又将实际地形和教官发下来的地图对照表对照,在地图上,他们要防守的高地叫1号高地,地图很清楚,1号高地在地图的正中,长条形的地图,宽50格,每格100米,就是表示宽5千米,长100格,长是10千米,主要战斗就在这5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可以把兵布置在地图之外,但要详细说明。

这个地图是双方一样的,用于上报作战方案时,描述部队所在位置,图上有24个高地,编号1到24,如果不是高地,每个格都会有坐标,比如1号高地的坐标就是(24,50)和(25,5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孔思松他们将整体防御计划,先分成6个部分,然后分成6组,每人写一部分,很快将计划密封上报。

对面的计划上报更早,抽到领队团长的叫吴佩峰,还有11人抽到了攻方的连长,进攻方代表1200人。其余的人,一律抽到裁判团成员,孔思松一行在实地勘测地形时,吴佩峰一组在另一边也在研究地形,教官带着裁判团也在实地勘查。

教官将二十多名裁判团成员分成4组,有火力计算、士气评价、毁伤评估,战果判定。

只有12人的守方,自然不能将战壕挖出,所以这场战斗是纸上谈兵。战斗第一回合,攻击方果然如孔思松预计的一样,布置了2个迫击炮阵地,一顿炮击之后,居然将炮击向后延伸。

裁判组判断藏在山后的火枪兵和弓箭兵伤亡40%。这个数据,虽然超过了孔思松他们的预计,但剩余兵力还很充足,不需要为此争论。吴佩峰第二回合也很谨慎,只派出了一个排去占领阵地,他相信,孔思松不会让他这么容易获胜。

一个排在接近山头一箭之地时,慢了下来,采用低姿态前进,停留时尽量找掩体,没有掩体时,就地爬下观察,看清下一个停留位置时,再快速跑过去。

先头排很快到了山头30米的位置,此时山头仍没有动静,先头排再往前上,突然山头埋伏的火枪兵都冒出头来,只有一百多名火枪兵,采用排枪的方法,每轮30多人开枪,尽量保证火力的连续性。

先头排并没有继续冲,他们大多就地隐蔽,慢慢退出火枪射程,然后才有序后退,此时山头射出一排箭,正在后退的士兵被射中一部分,等第二轮箭再射时,先头排已经撤离了。

裁判组评测,先头排损失一半。

第一回合,守方损失400人,攻方损失15人,攻守双方战损1比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