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半导体技术(卷13 成长的烦恼 31)

张国庆主导的半导体工程其实也是类似的架构,不同的是,并没有人知道半导体是什么东西,所以他的组织更难搭建。

除了半导体生产方面的材料工艺需要大量实验,还需要大量的应用人才,张国庆先是在传统电学方面找了些有想法的人,又搞了一些培训班、实验班,又不时搞些比赛,从中寻找有“灵性”的人。

仅仅半年时间,半导体设计小组就成立了三十多个。

最早的比赛,大都是理论计算,偶尔也会有简单的电路设计,马上要搞的这个比赛,却提了不同的要求:设计收音机,要求尽量便宜的元器件,还要尽量稳定。

这次比赛类似于半年度决赛,算是个重要比赛,不仅要有理论设计图,还要有实际的样品,这就极大增加了比赛的成本。

比如,一个晶体管的成本要40元,每个小组都分配了10个,再加上其他器件,光是实验材料,每组都要上千元。

要知道,盐州虽然富庶,人均月收入也仅有几十元,千元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大一笔钱,况且取得资格的小组有二十多个,算下来,仅材料成本超过2万。

为了让各个参赛组都能尽量多的测试,电子实验室的主任李钱先,安排实验室里几个小姑娘每天念两个小时的报纸。

决赛的结果并不算完美,便宜又好的作品没有出现,大多数的作品仅仅是能用:在“滋滋”的电流声中,偶尔飘来几句话。

也有算是成功的作品,宋慧娜作为唯一的女性组长,设计并且制作出了九级放大的作品,能够稳定的跟踪电子实验室发出的信号。

虽说元器件用的多,系统也复杂,但收听效果是最好的,她的组也就获得了冠军。

评奖后的交流中,有人提出,晶体管收音机是没有前途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太高,稳定性又低,效果不如电子管的,这个观点至少有一半人支持。

作为现场评委之一,张国庆并没有驳斥这个观点,而是抛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电子管的价格和个头都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或者把足够小的晶体管的价格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哪个更有可能。

当然,晶体管的主要问题在于生产规模小,成品率不高,导致成本过高,如果能解决生产规模问题,成本大幅下降是必然的。

与会的工程师都相信晶体管价格能够大幅下降,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却没有几个人看好,更别说张国庆畅想的几分钱一个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