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宋濂一对N(1)

“陛下,科举取士乃国之大典,如今我大明正值用人之际,重开科举,广纳贤才,实乃当务之急啊!”

“是啊,陛下!天下有才之士皆盼望着能为朝廷效力,科举就是他们报效国家的途径。”

“重开科举,既能让这些才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也能为我大明的治理注入新的活力,恳请陛下恩准!”

“陛下,自开国以来,我大明根基初定,百事待兴,亟需有识之士来辅佐陛下治理天下。”

“科举制度传承多年,为历代选拔出无数良才,如今重启科举,必能为我朝选拔出更多栋梁,巩固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辞中都饱含着对重开科举的急切期盼。

朱元璋佯装神色冷峻,目光如刀般射向宋濂,质问道:“宋学士,你可还记得,咱当初为何停罢科举?”

宋濂跪在地上,身子微微前倾,态度恭谨,丝毫不敢懈怠:“臣自然记得,陛下当初停罢科举,乃是因为选拔效果不尽人意,存在‘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的问题。”

“正因如此,自陛下停罢科举之后,臣便日夜思索,一心探寻如何改进科举制度,力求选拔出真正对国家和百姓有用的人才。”

“陛下,之前科举选拔出来的多是些擅长死记硬背、空有理论的后生,虽饱读诗书,却难以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政务之中。”

“但这并非科举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需要革新。”

说着,从袖子里掏出奏本,双手呈给一旁的太监,由太监转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奏本,强忍住不让自己笑出来,目光迅速扫过,而后说道:“宋学士平身,说说你对科举改革都有哪些章程。”

此话一出,其余跪着的文官们面面相觑,心中有些犯懵,暗自嘀咕,陛下只让宋学士平身,那我们呢?

宋濂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朝服,神色庄重道:“陛下,如今科举考试只重四书五经,虽能选拔出一批饱读圣贤之书的儒士。”

“但选拔出来的人才类型过于单一,难以满足我大明在诸多领域的发展需求。”

“当今之世,国家不仅需要精通经史子集的文人,更需要知晓律法、算术、农桑、天文、地理等实用之学的人才。”

“臣建议,在科举考试中,除四书五经外,增设律法、算术、农桑等科目,如此方能选拔出真正能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栋梁之材。”

“让那些有一技之长、心怀报国之志的学子,皆有机会施展才华,为我大明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宋濂话音刚落,那些还跪在地上的文臣中,一位满脸涨红的官员仰头大声反驳,语气里满是不悦:“宋大人,你这提议简直荒谬至极!”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核心,是为了选拔出品德高尚、深谙圣人之道的人才,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可你现在竟然主张增设那些不入流的杂学,这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么?”

“要是按你的想法,选拔出来的都是些只懂奇技淫巧的人,那还怎么治理国家?”

“国家的纲纪伦常、礼义廉耻又该如何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