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土地收归于大人名下,然后分配于无地百姓,私人拥有的土地不得超过一千亩,多余土地必须上缴”。
王冀马上打断了苏明哲,“请问苏先生,这个私人不超过一千亩是什么意思?是整个家族还是个人?”。
“个人”,苏明哲说道,“不过以后会取消荫庇,除了士兵的土地免除税收外,所有土地都不再免税”。
大明对读书人很优待,秀才及以上功名者享有一定程度的免税待遇,考中秀才后,个人及其家庭可免除部分赋税。
这是因为在明朝初期,统治者认为读书人基本生活能力不高、赚钱能力有限,给予免税政策可让他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从而鼓励更多人读书。
拥有秀才及以上功名的人,名下的田产在纳税方面也有一定的优惠。
例如,举人可以免除一定数量田产的赋税,具体的免税田产数量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举人所享受的免税田产额度要高于秀才。
考中举人可免两百亩左右的田产赋税,考中进士则能免两千亩左右的田产赋税。
如果做到四品以上的官员,还能再免两千亩的赋税,做到二品以上的大员,免税田产额度可达一万亩左右。
但这个对读书人的政策后来变了质,许多没有功名的人将自己的田产寄在举人名下,以逃避赋税。
使得举人可以按期收租收钱,这导致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有功名的人手中,国家税收减少。
原本应该由全体民众共同承担的赋税,因大量特权阶层免税,都压在了普通百姓身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地被激化,这无疑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正是当前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现象。
那些举人进士们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如强占和掠夺,持续不断地吞并土地,并通过借贷等卑鄙手段,逐步压缩自耕农的生存空间。
他们的行为导致了无数农民失去土地,不但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还让他们失去了土地,变成了这些人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