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保宁府新面貌五

“林先生想必知晓四海钱庄吧”,鲁神通不紧不慢地说道,“这些百姓原本一贫如洗,哪来的银子修筑房屋?定然是从钱庄借贷而来”。

见两人皆面露疑惑之色,他便详细解释道:“四海钱庄设有一个专门面向农户的借贷项目,最高可借十两银子,期限为五年,到期需归还十二两”。

“瞧这家人如此拼命地饲养众多家禽牲畜,必定是在努力积攒钱财偿还借贷”。

朱燮元迅速在心中计算,五年二两银子的利息,平均下来一年便是四钱,相较而言,这利息颇为仁义。

在大明其他地方,贷款利息通常都是一年本金翻倍。

“若是到期未能还清,又或者借贷的百姓家中遭遇变故无力偿还,那该如何是好?”,朱燮元发问道。

鲁神通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倘若到期无法偿还,利息亦不会增长,即便借贷之人不幸离世,也有父债子还之说,且利息同样不再追加”。

朱燮元微微点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父债子还亦是当下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此事倒也无可非议。

“鲁教头,保宁府如今的税收状况究竟怎样?”,林伯俊又抛出一个问题。

鲁神通瞥了他一眼,“商税暂且不提,因其较为繁杂,单说农税,农税仅有一种征收方式”。

“依照土地面积交税,一亩地缴纳五十斤米或者麦,其中二十五斤上缴官府,二十五斤留存于村中”。

“其余诸如人头税、徭役等一概免除,也就是说,只要交了粮食,百姓种植何种作物,官府皆不予干涉”。

朱燮元长舒一口气,缓缓问道:“粮价波动幅度大不大?”。

他身为官场老手,深知低买高卖之事屡见不鲜,关键还在于粮食价格,这其中猫腻甚多,有人常在此处投机取巧。

“粮食有定价”,鲁神通解释道,“一百斤大米售价一两银子,四海商行多年来始终维持此价格,百姓随时均可前往售卖”。

“自然,也可用银子缴纳赋税,不过若是用银子缴纳,则是一百斤一两一钱,城中售卖的粮食亦是此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