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邻山东冠县、莘县,南连河南南乐县,西交魏县、广平县,北接馆陶县。
大名县处在漳河与黄河之间,漳河、卫河、马颊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漳、卫河在县北汇流,京杭大运河在大名县东面不远,京杭大运河永济渠流经大名县。
在古代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河流是最好的自然防御条件,因此古时的魏州(魏郡)是北方的军事重镇。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魏州有三处码头、八个渡口,水运之利得天独厚,繁盛是必然的。
魏州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地位超然,五代时唐庄宗李存勖就是在魏州称帝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也是在大名府起兵,建立周朝的。
郭威起兵时,留一个人守大名府,这个人就是柴荣。
五代以前,中原政权控制着幽云十六州,占据有利地势。但晋高祖石敬瑭将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中原地区无险可守,大名府成为东京开封府的北方门户。
契丹骑兵南下变得非常便利,宋朝只有在大名府重兵屯驻,才能阻止契丹骑兵南下。
公元1042年,辽军在幽州集结重兵,准备南下“打草谷”。许多大臣主张与契丹议和,甚至有人主张迁都逃跑。
宰相吕夷简认为大名府控制着河朔地区,是北方的锁钥。守住大名,就能守住黄河防线,开封则无忧。
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夺回,绝对不能迁都。目前的唯一办法,就是坚定立场。吕夷简建议宋仁宗在大名府建都,向契丹人表明皇帝准备亲征,断绝他们的幻想。
吕夷简几乎就是寇准再世,如果不是吕夷简,北宋又想卷铺盖溜之大吉了。
在当年五月,宋仁宗升大名府为北京,开始修建都城,契丹人果然打消南侵的念头。
北宋对大名非常重视,能来大名府当官的,都是朝中一线重臣,如有寇准、王钦若、吕夷简,以及韩琦、欧阳修、宗泽等。
《水浒》中也称大名府“城高且地险,堑阔且濠深”, “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不过,大名府由于离黄河太近,明朝建文三年(1401年),被黄河大洪水淹没了,结束了一千多年的风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