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风夕笑着回应:“确实,春节时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想尽办法回家团聚,那种热闹欢乐的氛围,真是难以言表。对了,相公,你这首《满江红·春节》里,‘瑞彩映桃符,祥音彻’,把春节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桃符我知道是春节的传统,可如今更多的是贴春联了。”
李小白点头解释:“桃符便是春联的前身,最初是为了驱邪避灾,后来演变成在红纸上书写吉祥话语,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你看咱们家门前新贴的春联,不正是这传统的延续嘛。春节期间,大街小巷都挂满了春联,那喜庆的红色,再配上鞭炮声,‘祥音彻’,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说到鞭炮声,我倒想起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就是放鞭炮了。”白风夕脸上洋溢着回忆的笑容,“那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能把所有的烦恼都炸跑。”
李小白也被她的情绪感染,笑着说:“这放鞭炮也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传说鞭炮能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不过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那春节的起源,除了舜帝祭祀,还有其他说法吗?”白风夕继续追问。
李小白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还有一种说法,人们最早迎接春天是在冬至。原始人根据日晷,把冬至当作一岁的分界线,甲骨文中就有‘出入日,岁三牛’的记载,意思是在冬至的临界之点,要杀三头牛作为祭祀。湘西苗族的‘椎牛祭’,就保留着这一远古的仪式。”
“哇,没想到冬至和春节还有这样的渊源。”白风夕惊讶地说,“那这和过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一又有什么关系呢?”
“商代之后,随着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四季划分,‘岁’变成了‘年’,过年最早定在立春这天。”李小白耐心解释,“但因为农历每年变化,立春不一定在正月,为了方便,后来逐渐将过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一。如今除夕夜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零点敲钟,跨过零点才能睡觉,便是古老‘守岁’仪式的延续。”
“原来‘守岁’还有这么久远的历史。”白风夕感慨道,“这守岁遗风传至今,真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不过现在拜年的方式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是挨家挨户上门拜年,现在有了手机,发个信息、打个视频电话也能拜年。”
李小白点头赞同:“时代在变,拜年的形式也在创新,但人们拜年时的情谊丝毫未减。就像我词里写的‘拜年新俗情犹切’,无论用何种方式,那份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牵挂都是真挚的。”
“是啊,”白风夕看向窗外,远处传来舞龙舞狮的锣鼓声,“春节的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你听,那狮舞闹龙灯的声音,多热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