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太医院后院的银杏树下已经聚集了一群人。这是沈明轩新设立的"医改议事"例会,每月一次,专门讨论医改进展中的问题。
"诸位请看。"沈明轩展开一幅全国地图,"这些红点,是已经开始推行新制度的地方。这些蓝点,是下一步准备推广的地区。"
地图上,红色标记点星罗棋布,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而蓝点则多分布在北方和西部。
顾医师捋着胡须道:"半年来,新制度推行得很顺利。特别是仵作制度的改革,已经有了明显成效。"
"是啊,"一位年轻太医补充道,"现在各地验尸都要用统一的表格记录,连江西那边都派人来学习了。"
沈明轩点头:"这要感谢张督察使。若不是白衣堂的协助,光靠朝廷一边,很难推动这么快。"
说到这里,他回想起前些日子在扬州的情形。当地官员原本对改革颇有抵触,觉得打乱了原有的秩序。但当张若兰带着白衣堂的人实地演示新式验尸方法,并当场揭破了一起悬案后,态度立刻转变。
"说到验尸,"顾医师忽然说,"最近城南又有一桩奇案。死者是个江湖医者,死状诡异。按照新制度,这种案子要会诊......"
"我知道这个案子。"沈明轩说,"正好借此机会,演示一下新的验尸程序。"
众人来到验尸房。这里已经不是从前那种简陋的草棚,而是按照沈明轩的设计,建成了一间明亮宽敞的房间。四周设有通风口,地面略微倾斜便于排水,还专门设计了防腐处理的检验台。
"请看。"沈明轩戴上特制的手套,"首先要记录尸体发现的具体位置、姿态......"
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场的人都认真记录,有不明白的就立即提问。这种边做边学的方式,正是医改中推广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正进行到关键处,外面有人急匆匆跑来:"沈大人,济世堂来人说思雨姑娘遇到麻烦了!"
沈明轩心中一紧,但面上不动声色:"顾医师,请您接手演示。我去去就回。"
赶到济世堂,只见门前围着不少人。原来是一个病人家属在闹事,说思雨开的药方害死了他父亲。
思雨正在冷静地解释:"令尊的病情本就危重,我们已经说明过风险......"
"胡说!"那人情绪激动,"你不过是个小丫头,凭什么给我父亲看病!济世堂的名声都是骗人的!"
沈明轩快步上前:"这位公子请息怒。我是思雨的父亲,也是济世堂的主事人。不如我们进去详谈?"
那人见沈明轩气度不凡,语气也缓和了些:"好,那就进去说。"
在内堂,沈明轩仔细翻看了病案记录。只见上面详细记载了患者的症状、用药和病情变化,每一次诊查都有思雨和另一位值班医师的印章。这正是新制度规定的"双医师负责制"。
"这位老人家是心疾发作,"沈明轩解释道,"思雨用的是'养心汤',这是我们济世堂专门研制的方子,已经救治过很多类似病人......"
他耐心地分析病情,展示了类似的成功案例,最后拿出一本医案记录:"这些都是经过太医院认证的病例。如果公子不放心,可以去太医院查证。"
那人翻看记录,神色渐渐缓和:"原来如此。是我太激动了......"
处理完这件事,沈明轩对思雨说:"做得很好。遇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用事实说话。"
思雨点头:"多亏有新制度。以前只是随手记记,现在每个病例都要详细记录,真的帮了大忙。"
"医改就是这样,"沈明轩欣慰地说,"表面上是增加了很多规矩,实际上是在保护大家。"
这时,张若兰带着几个白衣堂的人来了:"听说出了点状况?"
"已经解决了。"沈明轩说,"倒是让我想到一件事。现在各地都在推行新制度,我们是不是该编一本指导手册?"
张若兰眼睛一亮:"好主意!正好白衣堂收集了很多各地的经验......"
傍晚,沈明轩的书房。
"这是我整理的各地经验,"张若兰指着桌上的几摞资料,"从验尸程序到病案记录,从药材管理到医德考核,都有详细记载。"
沈明轩一边翻看,一边惊叹:"没想到各地都有这么多创新!你看这个......"
他指着一份来自浙江的报告:"他们把新旧医案对比列成表格,一目了然。这个方法很好。"
张若兰补充道:"还有杭州那边,专门设立了'医德监察司',由白衣堂和地方官府共同监管,效果很不错。"
正说着,顾医师从太医院赶来:"沈大人,好消息!今天的验尸示范,让不少持反对意见的老太医都改变了看法。他们说......"
顾医师兴奋地描述着当时的情况。原来,在下午的验尸示范中,通过新方法不仅查出了死者中毒的证据,还从微小的伤痕推断出了凶手的身份特征。这种精确的推理方法,让在场的老太医们大开眼界。
小主,
"最关键的是,"顾医师说,"按照新制度,这些推理过程都要详细记录。这样不仅方便核查,还能让后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