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
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明朝末年刚好遇上了气候中的“小冰期”,所以导致粮食大幅减产,农民没法填饱肚子,只好被迫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明朝。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会那么简单。
其实“小冰期”对明朝的影响远没有那么大。
一个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往往是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的。
首先,导致明朝灭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权贵阶层仗着自己的权势,从底层农民手中巧取豪夺,强占土地。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
首先是权贵阶层可以通过各种特权,免于向国家缴税,而农民失地之后又无税可缴,所以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
为了弥补财政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通过强硬手段给下面增派收税任务,可是权贵阶层依然有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结果就是朝廷的收税任务全部摊派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负的普通农民,生活又变得更加困苦。
这就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演变成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军。
第二个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长年累月的战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烧钱的项目就是战争,没有之一。
历史上许多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都是被战争给拖垮的。
小主,
仅仅是一场大型战争就足以掏空一个国家的家底,可是倒霉的明朝却偏偏要应对两线作战,即北方的满清和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军。
打仗要花钱,没钱就只好多征税,税赋加重又导致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越来越多,要镇压越来越多的起义军,就要花更多的钱。
明朝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死循环之中。
这个死循环也并非完全无解,当时有文人认为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内”。
对明朝而言,当时最佳选择其实应该先与满清和解。割地也好,赔款也罢,能平息东北的战事才是关键。
只要东北战事结束,明朝就能腾出手来彻底剿灭起义军势力,从而结束战争。
然后再让国家休养生息,以明朝那么大的体量,只要不发生战争,恢复起来也是非常迅速的。
待到兵精粮足时,收复东北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