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并非如此,教法学家们其实可以说比较开明了。
自从《御诏》颁布后,已经有不少教团公开宣布支持塞利姆的改革。
而作为第一批投效的纳克什班迪教团与莫拉维教团(除了科尼亚的莫拉维教团,这里是该教团的精神中心,以及其创始人鲁米的故乡),本着千金买马骨的想法,塞利姆已经将对方安排进了经他改组后的奥斯曼帝国官僚机构。
这就是苏丹的方案,干不掉你没关系,在现有的情况下,乌理玛所能享有的蛋糕就那么大。
多安排几个教团出来,直接和你抢蛋糕吃,借着哈里发的身份,疯狂拉偏架。
塞利姆就不相信拜克塔什教团能够一直撑着。
但是这招可以拿来对付位居中央的拜克塔什教团,却没办法对付穆拉迪家族。
地方上的军政长官与宗教领袖相互配合,故而即便是在上次的叛乱中,科赞家族也只是选择控制住对方,而并不是格杀勿论。
但塞利姆在见到西帕希骑兵的这副样子后,却突然有了个新的想法。
一月份的《御诏》颁布后,已经有不少地方家族交出了土地控制权,以换取名额推荐的权利。
虽然塞利姆采取的是流官制,且禁止在官员原籍所在地任职。
但是他在官员的升迁上却是采用的考功制。
这一补偿对于奥斯曼帝国的无数基层家族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毕竟他们手头所握有的土地,看上去利益丰厚,其实还是死的。
毕竟大家族可以与政府谈判获取大面积的包税区,可小家族却只能与大家族谈判,吃别人的残羹冷炙。
他们的话语权常常被拘束在一个或几个社群里,他们进一步往上爬到高处的希望几乎没有。
所以当苏丹搬出这一招时,大家族其实是无力反对的。
问题就出在这里,对于被苏丹干服了或者吓服了的家族,他们确实不敢违抗这一新制度的实施。
而对于大马士革,巴格达的这些家族而言,他们也不需要做对抗,因为塞利姆的一期改革计划里也没有规划他们的未来。
毕竟只要一期改革计划完成塞利姆的实力就会对帝国的其他地区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什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这些货色,在阿里叛乱失败时就已经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但西帕希骑兵的举动却让塞利姆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确实不在意能不能这个时候就削掉叙利亚的这些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