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心意莫猜度 赈济得民心

虽然,这些田地暂被记于刘协名下,但他并不想要兼并田地、与民争利,而是打算分田于民。所以洛阳城外的流民,便成为他的目标。

当然,刘协不会无偿分配,而是按照当地繁荣时地价的百分之八十进行出售。流民若是无钱,允许其以五到十年的期限,交付购买田地的款项。

出售的田地,刘协会根据土壤是否肥沃、水利设施是否便利来划分,可分为上田、中田和下田,并以此来核定缴纳赋税的比例。

他必须保证老百姓能够靠辛勤的劳动吃饱饭,生活有奔头。在他看来,大汉疆域上的自由民越多,未来大汉的税赋才会越多。他自不会去做涸泽而渔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流京城的流民,可以减少洛阳城的粮食损耗和救济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减少需求,会倒逼粮价的下跌,让老百姓能够用同样的钱,购买更多的粮食。

在引流洛阳城外的灾民和流民方面,刘协还耍了个小心机。

他先是公布法令,告知洛阳城外的民众,此次赈灾只针对洛阳城在籍的贫民。未登记在籍的流民等,无法获得赊欠粮食的机会。

法令一出,便引发了流民的不满,他们纷纷议论,感叹上天不公。毕竟,和洛阳城的百姓相比,他们更需要赊欠粮食,来保证能够活下来。

结果,法定公布的当天下午,朝廷又颁布一条法令,称朝廷欲在大阳县和河北县两地实施赈灾计划,且会向流民分配田地,允许流民分期购买田地。凡前往大阳县和河北县的流民,皆可在沿途免费领取粥饭。

此消息一出,城外的流民都踊跃报名,积极参与到河北县和大阳县的开发振兴计划当中。

仅靠卫兹运送的粮食,自然不可能满足刘协的需求。而甄氏、糜氏和鲁氏又离京城较远,没办法及时运来粮食。

无奈之下,刘协命长安附近的粮仓开仓放粮,运送粮食至京城,这才平抑了粮价,使得百姓感恩戴德。

至于卫琳的嫁妆钱,刘协和卫琳相商,这才借用她的嫁妆钱,从士族豪强之家购买大量的成猪和猪崽,然后运送至大阳县和河北县,由卫氏在两县设立猪场,进行繁育养殖。

同时,刘协还命人栽培大量的紫花苜蓿(苜蓿由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国),因为它作为饲料的原料之一,营养价值丰富,若是搭配其他草料或谷料,用于养猪、养羊和养牛,很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