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取代东汉王朝建立了魏国,当时就有传言说汉献帝已经遇害,因为当时的大汉皇叔也没有确认好这条情报的准确性,所以就直接追封汉献帝为孝愍皇帝。
这个事说实话办的实在有点缺德,别说人还没死就给办丧事,就算汉献帝死了也轮不到你刘备来给家属办理治丧委员会的事。
后来刘备手下人也出来建议刘备登基,就连曹丕这个二代都能当皇帝,何况刘备又是根红苗正的大汉皇叔。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刘备就自己登基为章武皇帝,同年刘备发兵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讨伐东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上说,这次刘备派出了七十二万大军,这个事基本就是扯淡,当时三国全部的人口总数加一起,最多也就九十几万人,所以刘备根本不可能拥有七十二万大军,就算有那最好的选择也应该是讨伐曹丕这个小皇帝,根本没必要去和东吴死磕。
所以说当时讨伐东吴的最大兵力大概也就是十几万就差不多了,而且还没等着开战的时候张飞就被人给害死了,那么这就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但是这个信号却又给了刘备一个更强硬的讨伐东吴的借口。
蜀汉章武元年刘备派吴班、冯习的先头部队讨伐东吴峡口,随后进攻东吴复地,并且在巫地阻击东吴军队,随后占领了秭归。
紧接着刘备又派黄权镇守长江北岸,以此来防范曹魏入侵。
孙权为了抵挡刘备的部队,派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
陆逊接管了刘备这个大黑锅以后,分析了刘备当前的军事动向,陆逊认为此时的刘备军的锐气正盛求胜心切,所以刘备必定要速战速决。
为了避免刘备的锋芒陆逊选择了战略性的撤退,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从此后吴军开始战略性防御,并且集中收缩兵力准备和刘备决战。
而此时的陆逊已经把东吴的高山峻岭地带全部让给了刘备,这些地方虽然比较容易安排埋伏,但是却很难展开兵力进行决战。
而此时的刘备已经深入了东吴二三百里的复地了,表面上来看是刘备正在追击东吴,但是实际上是刘备已经失去了快速作战的有利时机。
并且现在的东吴部队已经扼守要地、坚不出战,而刘备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现在棋子的位置都摆好了,从正月到六月这两边军队就是一直在打嘴仗,双方代表都表示了强烈的谴责抗议,但是就是不动手。
甚至刘备还派吴班率数千人出去挑衅,而陆逊就是安心的当了缩头乌龟,你爱谁谁,就和你熬,看谁能熬过谁。
就这样一直到了六月份,东吴这边的气候酷暑时节,暑气逼人,刘备也只好把水军的位置转移,然后把陆军留下,准备等着到了秋天再决战。
但是现在刘备的军营已经分散了七百多里地了,兵力也是极度分散,所以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集合兵力统一指挥作战。
并且!刘备水陆夹击的机会也基本可以歇菜了,而东吴的机会来了。
陆逊在大反攻之前试探性的对刘备发动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从这次的攻击中陆逊找到了消灭刘备的办法,那就是用火攻。
这是从赤壁之战以后的第二次大火,不同的是本来联合放火的合作双方,现在反目成仇变成了相互放火的敌人。
这场大火最后就烧灭了刘备的七百多里的连营,而刘备本人也差点被东吴俘虏。
《三国演义》上说,是诸葛亮在长江口摆了个八阵图才掩护了刘备撤退,这个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就是胡说八道。
因为刘备当时是通过把残存部队的装备,堵住了山道才脱险的。
等着刘备撤到了白帝城,潘璋等人本来是打算继续追击的,但是北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曹丕,当时为了防止曹丕突然发难,所以东吴选择了见好就收。
而此时在白帝城的刘备,也完成了属于他的历史使命。
最终刘备在白帝城把后事交给了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人,而属于诸葛亮的时代也即将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