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开始衰败的唐德宗

就在那位忙活了大半辈子力王狂澜的唐代宗李豫驾崩以后,继位的就是他的长子,这也就是现在要说的唐德宗李适。

这位李适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和他爹李豫一样也当过几天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且所谓的安史之乱最终也是被李适给彻底结束的。

说起来这个李适还是唐玄宗李隆基重孙子,而且李适的文治武功也和李隆基非常的类似,同时这位李适也和他的太爷爷李隆基一样,在继位前期就把大唐王朝治理的很好,但是到了后期却也成了一代昏君。

公元779年的时候,李豫在长安宫中驾崩,时年已经是三十八岁的李适随即继位成了唐德宗。

李适继位初期的时候总是排斥宦官专权,并且比较亲近朝中的文武大臣,不仅如此,就在李适继位的当月中,李适就处死了宦官刘忠翼。

这个官刘忠翼因为当时受到了唐代宗李豫的宠信,所以也是一个飞扬拔步的这么一个人,并且这位官刘忠翼还结交了兵部侍郎,打算利用手里的那点兵权去废了李适,结果因为事情败露,所以最后这两个人就都被李适给赐死了。

如果当时的李适再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李适应该可以和李隆基一样开创一个辉煌的盛世。

但是很可惜,因为李适的父亲也就是李豫在位的时候,给唐朝留下了藩镇割据的这个隐患。所以当时的李适就已经开始打算去消灭这个藩镇割据的问题了。

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按照惯例下面应该由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继承藩位,而李适却抓住了这个机会拒绝了李惟岳的要求,并且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去削藩。

结果这就导致了李惟岳和田遂一同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反唐。

到了同年的七月李正已又死了,八月李纳亦又请求继承李正己的位置,结果李适又一次拒绝了。

结果这么一来就加速了藩镇造反的步伐,并且随着战事不仅日益扩大了,就连割据淮西的节度使李希烈也开始造反了,并且还攻克了襄城。

当时李适派哥舒曜讨伐未果,随后派又派泾原兵去解围,结果这支援军半路上兵变,结果就导致了叛军随后不久就占领了长安,并且还逼迫李适跑路到了奉天。

就在逃亡的过程中,李适发现原来自己重用的文武大臣,居然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反倒是一直不被自己看好的宦官反倒是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李适在以后的日子里又开始宠信宦官了。

公元784年四月,唐将领李晟等人攻克长安,李适于同年七月返回长安。

随后藩镇朱泚被部下所杀,朱滔病死。李怀光兵败自缢,自此这场由削藩引起的叛乱才算结束。

后来因在这次战争中,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泚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所以后世把这场叛乱又称为二帝四王之乱。

当年李隆基趁着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遗风,又励精图治的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开元盛世,从此李隆基就把大唐王朝推上了最为辉煌的时刻。

但是随后的安史之乱又迅速的打破了这个短暂的盛世,但是问题是,安史之乱打破的只是李隆基的盛世,并不是大唐的盛世。

而现在的李适本来还是有机会去恢复这个伟大的大唐盛世的,但是却因为这场草率的削藩战争,最终让大唐王朝开始逐渐的衰败。

因为李适在消灭了这场叛乱以后,就开始走上了昏君之路,原本清明节俭的李适现在开始不断的向地方横征暴敛,并且开始重用宦官来担任禁军统帅,随后开始猜忌大臣。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此以后李适对藩镇开始放任自流,这就迫使藩镇的势力开始逐渐的强大起来了。

所以李适一生就走在了大唐王朝开始衰败的道路上,而李适本人所走的昏君之路,同时也就是大唐王朝的覆灭之路。

公元805年正月,正当大唐各位宗亲来给李适祝贺新春的时候来,唯独太子李诵因病无法前来,所以当时的李适就因为这件事泪哀叹,自此一病不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李适在长安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