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比较安稳的宋英宗

宋仁宗赵祯也不知道是怎么会事,反正就是膝下无子的命,后来在公元1035年的时候,赵祯把就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曙接入皇宫,并且还交给了曹皇后抚养。

但是后来到了公元1039年的时候,赵祯的苗妃又生了赵昕,随后赵祯又将赵曙给送出了皇宫。

再往后宋仁宗赵祯的身体那是一天不如一天,到了公元1056年,宋仁宗赵祯突然在上朝的时候生了大病,当时的宋仁宗赵祯还正好是在接见大辽的使者,结果就突然的手足无措而且还口吐白沫,好在当时的宰相文彦博聪明,当场就给大辽使者说,皇帝这是昨天晚上饮酒过量所导致的。

后来等着宋仁宗赵祯康复以后,又连续的夭折了三个儿子,最后宋仁宗赵祯在砸缸的那个司马光的建议之下,又立赵曙为太子。

公元1063年的时候,宋仁宗赵祯驾崩,享年五十四岁。

宋仁宗赵祯驾崩以后,继位的就是宋英宗赵曙。

这位宋英宗赵曙登基以后就为仁宗皇帝守孝三年,然后正正打算亲政的时候,就突然病倒了,随后就只能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然后又让曹太后在小殿里垂帘听政。

结果当时曹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就有不少的官员开始挑唆赵曙和太后的关系,最后幸亏是欧阳修等人不断的从中周旋,这才化解了了两宫之间的矛盾。

直到后来宋英宗赵曙病好了以后,这位宋英宗赵曙才开始正式亲政。

结果这位宋英宗赵曙刚亲政不久,朝廷就开始讨论宋英宗赵曙亲生父亲的名分问题,当时因为宋仁宗逝世已有十四个月了,所以当时的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过了大祥,也就驾崩后的第二十五月以后举行了祭祀以后再议。

等着到了时间以后,韩琦等人又再一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份问题,于是赵曙下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结果就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了十八个月的讨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

后来赵曙眼看着这件事是越闹越大,于是就让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然后赵曙又让曹太后签押以后,又把诏书下达给了朝廷中枢,于是这场风波这才算是彻底平息。

另外宋英宗赵曙在位期间,由于北宋和辽夏两国没有发生过什么战争,所以宋英宗赵曙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稳当的。

而且就在这个北宋比较太平的时期,同时宋英宗赵曙就支持了,那个小时候砸缸的司马光编写了着名的《资治通鉴》。

当时赵曙还特别批准了给司马光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等物品,而且还是划拨专款供给书局的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由于赵曙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后来司马光为了报答赵曙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十九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着的编纂上。

并且宋英宗赵曙在位期间还特别的崇拜大美食家苏东坡,并且还打算把苏东坡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职务。

但是当时的苏东坡还太年轻了,如果因为赵曙偏爱苏东坡才重用他的话,恐怕会被人非议,所以当时的韩琦就建议赵曙来慢慢的培养苏东坡,所以当时的赵曙也就只好让破东坡在史馆里试用。

后来公元1066年的时候,宋英宗赵曙再次生病,同年十二月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立长子赵顼为太子。

后来到了公元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享年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