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人口资源依然不足

商末三国志 小柱哥 2609 字 2个月前

经过这十年大唐国的发展和经营,现在最南边的故虞国之地含安邑城在内的一市五县,全域人口接近二十万,其中青壮年七万余。再往北的涑阳城全域人口已经达到了三万,其中青壮年一万余。

平阳城不但接收了来自南边输送进来的故虞国和其他诸侯国、方国的国人、奴隶,加上这么多年不断走出大山的黎国遗民,十年的时间繁衍生息下来,平阳城全域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万,青壮一万余。

过了平阳以北的太岳山,进入太原盆地,晋阳城以南的平原之上这几年陆续诞生了五个定居点,目前人口尚未达到设县立市的程度,总的算下来,这五处定居点的人口也已经超过了一万人。至于太原盆地最北端的入口、大唐国发源地、已经正式将晋阳镇更名为晋阳城的这里,这几年其实人口的增长是最慢的。

这其实和埋藏在姜林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规划有很大的关系。

姜林深知,晋阳城这里,其实是不适合做一国之都的。或者说,晋阳城只适合做一个地方政权的都城,而不适合做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都城。

晋阳城周边的煤、铁资源极其丰富,由此注定了晋阳城以后将是一个工业基地。这不是姜林自己决定的,后世的历史已经是如此演绎的。这几年随着西山那里的蓬勃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开始逐渐显现了出来,到了冬季,以惧老爷子为代表的一批老人的呼吸道疾病开始频繁地发作起来。从事医疗事业一生的老爷子慧眼如炬,一语便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来——空气质量变差。

从后世而来的姜林自是知道,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入,晋阳城这里的空气质量还将持续恶化,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现在刚起步阶段便开始分散注意力去研究环保的事情,是对工业化发展的一个掣肘。搞环保,那都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事。

再说说晋阳城所处的地理位置,目前晋阳城所处的位置,是太原盆地北端最窄处,东西约十公里左右的样子,居间还有汾水流过,能提供给建造民居的平整土地其实很狭小,将来若是将其定为统一国家的都城,人口膨胀起来的时候,只有向南扩张的余地。并且往北一百三十公里处,便是华夏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分界线,雁门关。过了雁门关便是鬼方人现在唯一的一座城池,最大的定居点,平城。

虽然姜林立志要让这些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没有形成巨大的威胁之前,就要被大唐国的先进武器所震慑到,从而彻底放弃此前几百、几千年掠夺的习性,开始慢慢被华夏民族所同化。但事情终究是有会和不会两种可能,若是这种设想最终彻底失败了呢?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都城距离敌对势力只有一百三十公里?仅一关之隔?连个缓冲的地带都没有,那岂不是真的成了天子守国门?

加之整个太原盆地本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比较大的盆地,海拔较之南边的平阳城、安邑城附近的地势要高出几百米之多,地理位置也比较靠北。农业灌溉上,仅仅依靠河流目前尚可,但若是人口急剧膨胀,需要大量开凿水井,高海拔的地方显然是要比低海拔的地方要困难些。而且气温上比之南边要低上几度,便是这几度的温差,横向里一对比,这粮食的产出便要低上一成。

基于以上考虑,姜林这些年已经开始慢慢地在布局,晋阳城这里的人口不求太过集中,也不求急速增长。只要能够满足西山那里工业发展的需求,能够满足晋阳城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便可。诸如以前东边的铜矿、西山盐泉最早的盐场,现在均已经关闭,将一应的技术人员都开始转向了南边安邑城那里。

这也是姜林现在就要开始上马铁路的原因之一。无论是从现在的人口分布,还是从以后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大唐国的战略目光不可能一直都放在晋阳城这一处。既然姜林将晋阳城定位为一个工业基地,那么晋阳城势必将为其他地方生产各种民用器械、军用武器,这些成品都是需要运出来的。而且作为一个工业基地,需要的不同的原材料、粮食、各类其他物资也不在少数,这些东西亦需要运进来。这一出一入的吞吐量,可不是依靠现在的马拉车就能轻松满足的。

大唐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里,机械学院的孩子们就已经在姜林的带领下,将轻型蒸汽机定型、生产。大唐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里,已经依靠轻型蒸汽机的研发、改进过程中积累出足够经验的机械学院的师生们,终于制造出了约一百马力的中型蒸汽机,以这种蒸汽机为动力,孩子们又瞒着姜林,偷偷摸摸地将蒸汽机车也造了出来。

不得已,姜林特批,在煤矿、铁矿和西山炼铁厂之间建造了一条长度约七公里的运输铁路路线,一来是为了验证蒸汽机车的效能以及可靠性、二来随着西山炼铁厂规模扩大,煤、铁矿石依靠此前的畜力进行运输确实有些跟不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