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人还没来,官职先到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2633 字 1个月前

方重勇从袖口里摸了十几个开元通宝,递给那位驿卒说道。

“诶?好好好。”

驿卒大喜,说几个段子就有十几文钱可以拿,这种好事对于他们这样,鞍前马后为贵人们服侍的人来说,可真不多见。唐代贵族对于下人,可不像是某些影视剧里面说的那样“待之如兄弟”。

史书有记载,有一次,一个下仆偷吃了某个权贵的盐,事情败露后就被这位权贵给直接打死了。

一点盐才多少钱?

这年头,权贵们的思维就是这么直白,喜欢用物理方式解决问题,朴实无华。

此时此刻,武阶驿的这位驿卒深感方重勇这样地主家的傻大儿不多见。

“几十年前啊,别说是武阶驿了,就是更东面的渭州,都是吐蕃人偷袭的目标。那时候吐蕃人的骑兵神出鬼没的,我们就只能固守几个县城,对吐蕃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驿卒开始说起开元初年时陇右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一句话概括: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当年因为吐蕃崛起,唐军被吐蕃名将论钦陵打得抬不起头来,因此陇右地区处于极度缺乏精兵的状态。开元初年的时候,吐蕃军是处于攻势的,当年陇右的军事形势,比天宝年间要坏得多。

现在方重勇所在的武阶驿,那时候都是前线,而武阶驿以西的地方,更是没有一处是绝对安全的,全都在吐蕃人的袭击范围内!后来唐军才通过几年一次的大战,逐渐将战线推进到临近青海湖的地方。

而武周以前的岁月,大唐对这一带的控制非常薄弱。属于“伱说是你的那就是你的,但我们只看谁拳头大”这样的状态,属于纯粹的地图开疆。

现在大唐对于这块地盘的实控,有一说一,确实是基哥的功绩,当然了,这也是基哥的政治包袱。武周时期在陇右对吐蕃有不少退让,基哥却是一步也不能退。

挨了打就必须得把场子找回来!

这块地盘是在开元年间,才被牢牢掌控在大唐手里的。所以基哥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吐蕃人夺走,这里就是基哥的功劳簿,要是丢了,政治影响极坏。

换句话说,无论陇右边境的这块地盘是鸡肋也好,是肥肉也罢,哪怕是一块不毛之地,只要基哥还是皇帝,大唐都是会拼尽全力去固守的。

唐军跟吐蕃之间的战斗,只要大唐这个政权还在,那么你死我活的斗争就会一直持续,除非吐蕃愿意自己退回高原老老实实的吃石头。

联想到历史上大唐与吐蕃关于石堡城的激烈争夺,几乎已经到了不计伤亡,举国之力的地步。仔细盘算一下,多少有些意气之争的意思在里头。

吐蕃人在偷袭石堡城得手后,次年就被担任陇右节度使的皇甫惟明,打得生活不能自理,损兵折将。

石堡城并没有给吐蕃人带来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而哥舒翰在不计伤亡的夺回石堡城以后,唐军也并未取得对吐蕃的绝对战略优势,在安史之乱爆发前,该吃的败仗依旧是吃了。

大唐与吐蕃在河西地区的争夺,争的是丝路控制权;而陇右地区的争夺,争的是国运,争的是一口气。

可是,换个角度看,既然这里是当年在基哥的强力推进下才夺取的,是大唐国力鼎盛的具体表现。那么有没有可能,将来大唐因为国力的衰弱,导致陇右重新沦陷于吐蕃,或者新兴崛起的某些草原势力手中呢?

想到这里,方重勇已经不想再继续琢磨下去了,安史之乱的后续已经给出了答案。

他只是不知道如果没有安史之乱,这里还能不能守得住。因为从一路上的见闻来看,大唐要守住全部地盘很难,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不可计数,完全是在赔钱。

能保住兰州和丝绸之路就已经很不错了。

总体而言前景是令人忧虑的。

打发走驿卒之后,方重勇对一行人说道:“岑判官与裴秀留在驿站,其他人随某去狄道县北面的长城堡看看。”

去长城堡?

听到这话,管崇嗣疑惑询问道:“方御史,长城堡当年大战时毁于战火,战后没有重建,那里只是个遗址,有什么好看的呢?”

他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说白了,那个山谷现在就是荒郊野外,连驻军都没有,方重勇到底要看啥?

方重勇摆了摆手说道:“狄道县是驿道的分叉口。往北去是兰州,长城堡就在驿道旁的山谷之中。而继续往西则是前往陇右节度使的驻地鄯州。

我们错过这一站,将来就没法去那边观摩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是看看为好。”

方重勇很明白,他自从来到这个世界,能从八九岁好好的活到现在,并不全是因为上天庇佑,也不全是因为他爹是方有德。

而是方衙内本人平日里都是时刻保持着“刁民害朕”的警觉思维,时刻都留着退路与两手准备。

有备则无患,很浅显易懂的道理。指不定之前的准备,在将来某个时候就能救命的。

从前大唐跟吐蕃人交手过的战场,焉知将来两军不会在这里再次交手?有机会去看看上次“考试”的“试卷”,作为小镇做题家的方重勇,当然不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

唐代驿站系统对官员们在路上的日期有着严格的要求,绝对不能耽误时间,什么时间要抵达什么驿站,都有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