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另一种平台召见

崇祯点了点头,两位虽然礼数上不及大明臣子,但看得出来,两个人还是很诚心的,于是开门见山道“朕自即位以来,民生凋敝,流寇四起,建奴肆虐,有心想学三皇五帝做个勤政明君,奈何山河破碎,地方不靖,实感心力憔悴,二位来自后世,可知朕是否真的天干人怒?有失人君之德?”陆高二人听得明明白白,知道崇祯是在怀疑自己的治国能力,二人相顾笑了笑,同时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崇祯不解,高师成开口道“陛下是千古第一勤政之君,史书有云,纷乱大势非陛下之过,乃百年积弊所致,加上千年未遇之气候变化,致使西北连年干旱,颗粒无收,尤其财政匮乏,税收历年递减,国家救灾无力,导致天下动荡,后金的入侵则是雪上加霜”

“百年积弊?气候变化?税收缺乏?”有些崇祯能懂,有些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是的,陛下我等来自后世,自然知晓一些原委,直言直语,若有冒犯之处还请陛下原谅则个。”崇祯点了点头“卿家但说无妨,今日来就是望两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解朕心中疑惑”高师成接着说道“大明自万历年间就有许多积弊未能革新,比如税收政策,连年亏欠,并非陛下之过。而所谓气候即是天象,现在是小冰河时期,天气已然寒冷十多年,还会再干旱至少十余年,人力无法改变,而大明官员人浮于事,盘剥百姓,更加剧了大明的困境,陛下不用自责,只要理清脉络,徐徐图之,则大明自然复兴有望”

“卿家是说我大明自万历年间即已有积弊,未能革新?而这寒冷干旱天气还会绵绵十余年?”

“然也”高师成说完看着崇祯,想知道皇帝究竟有何态度,崇祯思索了一下,问道“请问二位卿家,朕的大明既然如此艰难,怎还会复兴有望?”高师成和陆文夫相视一笑,知道皇帝的胃口被吊了起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后人看来简单明了的事,古代人却百思不得其解。

崇祯见两个人笑意盈盈却没回答,以为是说得奉承话,“难道卿家是为宽慰朕,才说复兴有望?”陆文夫摇了摇头依然笑容满面,“非也,不敢消遣陛下,只要方法得当,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只是不知道当说不当说。”陆文夫说着拱了拱手。

崇祯又思索了一下,站了起来,“朕日思夜想只为大明富国强兵,天日可鉴,为天下苍生记,还请两位先生不吝教朕!”说着竟然躬身一揖,连称呼都变成先生了,足见皇帝内心真的求贤若渴,陆文夫和高师成见状立马也站起身来,还了一躬,“陛下礼重了,我等来此必然畅所欲言,定助大明兴旺发达”接着高师成伸出了两个指头,对崇祯道,“欲使大明国富民强,唯两件事,开海和商税!”陆文夫也点头,说“唯有此二项方为百年大计!”

崇祯听罢摇了摇头,“二位先生所言,朕明白,前几日杨卿亦有奏折说神兵卫出海及收商税之事,非朕不欲行此道,实百官必阻挠,朕几次三番不得行之,不知可还有他法?”

高师成见皇帝为难,心中明白整个大明士大夫阶层被条条框框带偏了,欲速则不达,“陛下所虑我等知晓,只是这商税并非我等勉强,古已有之,周时山泽税,汉有市税,魏晋又加契税,隋唐加关津税,宋元有住税,过税等,本朝钞关税门税皆属于商税,陛下不妨试想一下,百官为何阻挠收商税?真的是为大明百姓计?商税所征之人只占人口百中之五的富户,却每次引起朝议非非,屡屡受挫不得行,而练饷剿饷所征是人口百中九十五,却非议变小,反到可行,为何?若满朝文武真心为百姓计,该拼死谏阻练饷剿饷,而非谏阻商税矿税,我等知晓原委,只是不知陛下听不听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崇祯一直以来只知道朝廷缺钱,得提高税收,充盈国库,却没有细细考虑过税收里面的奥妙,所以高师成一说,他也觉得奇怪,说得对,为什么一提商税,满朝震动,争先恐后上折子反对,搞得自己焦头烂额,而加征三饷,难度有,却没有那么反对激烈,难道里面真有原委?一下子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说道愿闻其详,高师成对着陆文夫一笑说还是陆主任你说吧,陆文夫也不推辞,说道“本朝文武百官自高祖起俸禄定得低,难保入不敷出,为自身生计计,亲友皆以经商所得资助,与商户富户千丝万缕,利益相关,朝廷稍有取盘中餐之意必拼死相保,同气连枝,尤其江南商户势力强大,并非无钱上税,而是不欲朝廷动其收入。而那九十五的劳苦百姓,是死是活于官员并无直接利益,故宁可陛下征收苦上加苦的农户农税,逼得他们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亦不愿朝廷兴动其利益收商税之念,一句话,背后利益相关!天下沸反又与我何干,乃是天家失德,陛下可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