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北平定

几辆大铁车缓缓驶来,这是神兵的标配,秦良玉赶紧命令手下列队,自己则从同样的大铁车上下来,迎候神兵卫大佬。

唐胜军远远就看到了整齐肃立的白杆军,经过穿越者几次帮助升级,现在这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地方土司军队,终于改造成了大明数一数二的强军,可以说即使没有热兵器的新军,光有近十万升级后的白杆军,就可以硬抗辽东女真铁骑了,可惜的是,西北虽大致平定,可大明内忧外患还远远没有结束,白杆军还任重道远,西南土司频频作乱,他们还需要长时间面对那些山窝里的少民。

唐胜军下了车,与大明忠贞侯秦良玉握了握手,简短和她说明了李自成已经进入神兵卫,不再是大明的心腹大患了,至于给朝廷的奏折,可以写白杆军与神兵卫前后夹击,彻底剿灭了闯逆大军,闯王李自成授首,余者如刘宗敏等皆被俘,现以押往神兵卫服劳役,至此,西北已无大规模流贼,基本安定。

秦良玉一听就明白了,闯军这是和神兵达成了协议,进入了神兵卫,两年内不会再出现在大家视野,唐阁老说西北基本平定,就是告诉朝廷,这西北的以后不会再有大的战事了,多年的乱局终于要结束了,作为从万历年间辽东一直打到现在的秦良玉来说,真是无限感慨,内心很清楚如果没有这一群天降神兵,不说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光西北无论如何不会这么快结束战事,绝对会有更多儿女死在战场上。

唐阁老说的白杆军剿灭闯逆,她开始不想无功受禄,自己半点力没出,不想贪滔天大功,奈何唐胜军一定要她接下这个大功劳,否则的话大明朝廷内部一定会掀起波澜,到时意外之事会层出不穷,反而坏了大事,总之,越少麻烦越好。

唐阁老的一席话,说得至情至理,神兵卫对于什么功劳根本不在乎,总需要有个信得过的人来承担,其它军阀看不上眼,只有秦良玉是最值得信赖的,等于是委托她向朝廷报捷,秦良玉迫于情势,加上也不愿看到西北再添变数,只得勉为其难,接下这个天上掉下的功劳。

秦良玉当下命令白杆军就地扎营,自己和十几个将领跟随唐阁老进入神兵卫,随后,劳碌命的小王押解着上百马车装载各种酒肉粮食蔬菜等等,前来劳军,这个是早就准备下的,运输大队长小王责无旁贷,送完这里,接下来他又要押解柴油汽油等军需物资,前往天津,当然天津还不是终点站,到天津后,他还要坐船前往辽东前线,什么叫马不停蹄,他就是了。

秦良玉奏折六百里加急露布天下,周至再奏凯歌,一战剿灭闯逆大军,闯逆李自成授首,余者或俘或降,西北定矣!

崇祯皇帝正在皇庄,西北大捷的奏折第一时间被抵到他手里,一目十行,崇祯内心别提多激动了,万源诛灭张献忠固然让他激动,可也比不上这个李自成,张献忠的死不过是给列祖列宗报了掘墓的仇,而李自成不同,他在神兵那里,以及神兵提供的后世书籍里已经清楚知道,李自成就是大明王朝的终结者,皇宫里那棵老槐树早就被王承恩叫人砍了,可李自成一日不死,就是悬在自己头上的一把剑,所以张献忠一死,就一再下旨,要求各路总兵加紧围剿,务求一战毕其功,在他认为,即使不能全灭闯逆大军,只要能杀了李自成一人,也算是最大功劳,如今大功告成,怎不让崇祯激动万分?

小主,

赶紧回紫禁城,召集众臣,昭告天地,祭祀太庙,朕做到了皇兄没有做到的事,可以告慰皇兄在天之灵了,你们赶紧拟订封赏事宜,和上次万源诛灭张献忠一起封赏,有功就得赏!

大明报大张旗鼓,用整整两个板面,宣传西北大捷,从万源攻防战,到商洛攻心战,再到周至一战而灭流贼,文章是由方以智吴伟业他们写的,最后由大明报主编张浦润色的,自然深情并茂文采飞扬,一时间洛阳纸贵,街面上一报难求,几乎所有新出炉的报纸都被老百姓哄抢而光,当然这里面最高兴的自然是在报上登广告的那些商家,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花钱做广告会得到多少倍的收入。

李贼一朝覆灭,崇祯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再也不要怕自挂东南枝了,魔咒解除,心头无比的爽快,他稍微一盘算就明白,西北一安定,接下来无非是辽东战局,当然那边有两个师新军在,有赤胆忠心的卢象升孙传庭在,不用太担心,据神兵所言,收复辽东仅仅是开始,向北向西扩展才是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在新军眼里,辽东建奴不过是秋后蚂蚱,蹦哒不了几天了,那么现在剩下的就是新政的推行。

急于新政推行,不是因为朝廷大臣们俸禄提高产生的积极性,而是天津等地试行新政后的面貌日新月异,光天津府财政收入新的一年就翻了倍,达到了惊人的两百万银元,有钱才是大爷,自万历年间到现在,缺的就是钱粮,神兵卫所以能用温水煮青蛙,只张网不捕鱼,就是因为有钱有粮啊。

钱哪里来?无非就是开源节流两条途径,海贸开矿种植高产作物,改良家畜,甚至抄家杀贪官,都属于开源,而裁减军队卫所,改革兵制,使用科学方法兴修水利,制造工具之类就属于节流了。

两三年来,海贸收入,开矿收入,各地税收收入包括抄家收入,一下子把空得可以跑马的国库充盈了不少,户部比往常忙了不少,大量的钱财进出,自然引起了诸多官员的眼红,尤其几处矿产被发现开采,更是引起了朝廷不小的波动,谁都想掺一脚,就连户部尚书李待问,也连着上了几个折子,说自己年龄大了,已经不堪重任,希望能早日告老还乡,不愿挡着年轻人的道云云。

其实他是想学原户部侍郎侯询,想去做一个神兵卫看中的地方的地方官颐养天年,这个地方他早就想好了,就是江南的上海县,据说那里已经在松江府的开发下,变成了一个港口,有港口就有海贸,就有钱,到那里绝对可以为子孙后代赚取数不清的钱,至于告老还乡什么的那只是个借口。

户部工部是一直让神兵卫操心的衙门,这两个部几乎每天都要与神兵打交道,地位蹭蹭往上涨,大有凌驾于兵部礼部吏部之上,事实上,崇祯皇帝决定重开五军都督府,兵部尚书陈新甲未能位列其中,就很说明问题了。

兵部现在成了个摆设,陈新甲几次辞职,崇祯就是不许,主要是因为他没有使出全力推行新政,导致各地总兵极力反对裁撤兵员,这个让崇祯很是恼火,按皇帝的意思,必须有兵部来强推裁减军备的政策,你陈新甲战略战术不行,按朝廷意思办事总可以吧?总不至于连个办事员都做不好吧?至于礼部吏部,说什么好呢?现在有他们没他们几乎完全一样,就先挂那再说吧。

等了一段时间,李待问如愿以偿,得到了上海县知县的任命,同意他辞去户部尚书的请求,任命张煌言为户部尚书,同时加左懋第为户部侍郎,这两个都是皇帝袖中那张字条上的人物,都是大明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加忠臣,于是这次一起被崇祯越级提拔上来。

本来这个上海县知县将由松江府知府宋应昇兼任的,但崇祯认为李待问一直在身边,大家互相信任,既然有侯询任知县的前例,那么再有户部尚书任知县也无可厚非,两个信得过的人,一起开发好江南这个港口,给朝廷多赚钱,自然比一个人承担好,所以就这么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