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朱棣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每一次出征,免不了得会损失大量人口财物,这些人口都是财富。

对于农耕社会来说,损失大量人口,那可以说是要了老命了。

想当年阿斗在巴蜀,他爹刘大耳朵好不容易击败了一生的宿敌,曹操夺得汉中之地,结果没想到曹阿满这老六直接迁走了汉中人口。

愣是把汉中一块富庶膏腴之地,变为了单纯的军事堡垒。

但凡当年汉中人口没有迁徙,完全可以缓解一下川蜀内部的矛盾。

若是拿这些优质的劳动力来耕地的话,那绝对是一把好手,只不过经过朱皇帝30年的努力建设之后,明朝的人口已经恢复,至少已经出现几万相对比较闲散的勋贵名门子弟。

但他们的父辈,在大明朝建立的过程中抛头颅洒热血。到了他们这一辈也应该荫及子孙。

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应该能顺利继位,但阿斗不愿意让他们这么顺利继位,直接一股脑的集结,支援北伐。

“当然,这次北伐也需要朝廷上的各位大臣们努力协调各方资源,每攻下一地,朝廷便会设立官府管制。这空出来的位置嘛,就按功劳由朝廷大臣们分配”阿斗突然插了一句嘴。

这话更加让文臣兴奋了。

他们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不就是为了有一个官位方便施展心中抱负,如今皇帝既已许诺了那么便一锤定音。

至于能获得多少编制,那就得看那帮子武夫。

“陛下,论治理天下咱不会,但攻城略地,咱绝对是一等一的好手”发言的正是平安,一个彻头彻尾的棱锥,但他说的话也没错,单看武力,他绝对是当下大明第1巴图鲁。

许下了承诺,也算是定下了一个基调。

这次北伐文武群臣暂时放下芥蒂,打下地盘之后,武将获得牛羊战俘文臣获得官位,治理当地,实现心中抱负。

回到宫中,阿斗也开始颁布政令。

拜燕王朱棣为大司马大将军,统辖王府卫队出任讨北大元帅,出山海关征讨残元。

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进驻北平,辅助燕王稳定内政外略草原。

又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兵驻扎在北平周围的开平、临清、山海关,受大将军朱棣管制。

又令宁王朱权率朵颜三卫,为副元帅,配合朱棣开辟疆土。

又拜平安为中军元帅,朱高煦朱高燧为先锋朱允熥为先锋,晋王秦王率领卫队,出宣府,大同,北上夹击北元,呈三面包夹之势,继续追击北援流亡小政府。

这次调动足足有10万边军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