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孔子:不会是同一个人吧?!

然而,他的情绪渐渐激动,突然重重拍下桌子!

只见桌面在一声响亮的咔嚓声中应声断裂,四条木腿纷纷断裂掉落。

接着,天幕的声音再度响起:

【据传,孔子曾在一次旅途中,遇到山洪暴发,道路被阻,眼前巨石无法移动,众人束手无策!】

【唯有孔子,从容不迫,走到巨石前,深吸一口气,用力推动!】

【但!竟让这块巨石缓缓移开,为众人开辟出一条通道!】

【其实还有一说!】

【孔子年轻时精通武艺,擅长射箭与举重!】

【无论是弓箭,还是沉重的物品,孔子皆能轻松应对,毫不费力!】】

【据说,在一次试举城门门栓时,孔子轻松一举将其移动,令所有人叹为观止!】

听到这些传闻后,孔子不禁笑出了声,心中升起一股自豪的神情!

毕竟,在弯弓射箭时,箭无虚发,的确是一箭中的,百发百中!

每一次,他拉弓射箭之时,都会吸引一群弟子围观。

那些弟子不仅在旁边默默地注视着他的每一次动作,还在心中默默对照着孔子的言教和身手。

因为每一箭的射出,仿佛都在宣告着一个更为深远的道理:

以理服人,正如他在世上行走,所言所做无不合乎天地之理!

在那个时代,孔子的身边总是有一群忠实的学生。

无论是年轻的学子,还是年长的士人,大家都敬佩他渊博的学识与高超的技艺。

孔子的门下弟子,不仅接受了他关于伦理与道德的教诲,也深知他教诲中的智慧,早已超越了文字上的意义。

【孔子最常提到的是“以理服人”,凭他那两米一的身高和力拔山河的体魄,谁敢不听他的话?!】

【即使是在面对那些权力显赫的帝王、贵族,孔子那种超凡的气场,也令任何人不敢轻视他!】

【谁要是不听,孔子一巴掌拍过去,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超脱的力量!】

【至于《论语》为何会被称作《抡语》,其实也与孔子的着说和外貌相关!】

【这其中有着细腻的象征意义!】

【孔子那般健硕的体格与深邃的眼神,每一次与弟子讲道时,仿佛在为世人展示一种力量与智慧并存的境界!】

【接下来,我将简要分享《论语》中的几句话,各位也许就会明白,为什么它被称作《抡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