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后温月就履行诺言,去给石哥儿找合适的私塾。
县城以前有三家私塾,一般都是启蒙用的,中了童生以后还可以去县学读书,灾荒时好多人离乡,温月打听了一下,现在还是有两家在办学,一个是以前一直办的私塾,那先生是个秀才,家族比较得力,这次灾荒没有去逃难。还有一个新开办的,他家是逃难过来的,也是秀才,在老家也办过私塾。
据说老私塾那老先生已经五十多岁,擅长明经;而新开办这家的秀才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各方面都差不多,算学也比较擅长。她觉得年轻先生精力足,而且石哥儿明显有算学天赋,就备了礼,带了石哥儿去这个先生处报了名。
这个私塾是新开办的,又是外地来落户的,本来就没收几个学生,先生也不考问什么,只问了问话,见石哥儿性格沉稳又聪明,就很高兴的收下了他,交了每年两贯钱的束修,拿了一本薄薄的书回来。
读书的事情落定后,温月又给石哥儿准备好笔墨纸砚,装在周氏编的藤条小书箱中,每日早早起床,照旧和大家一起练武,吃完早食才去读书,午食就吃自带的饼子,下学后又来温月的铺子里帮忙做事,一家人忙完铺子里的事才一起回家吃晚食。
石哥儿也说到做到,每晚做完先生布置的作业又温习完功课后就教乐姐儿认字。温月做了快一年的文盲,也趁机说做生意要记账,跟着石哥儿一起学认字。
石哥儿惊喜不已,没想到自己还能教阿娘。从此每日上学更是认真,回来又教习一遍也算是又学了一遍,自然比别人学得更好,常常得先生夸奖。
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明明去年才发生的灾荒,却像已经过去了很久。
生意迁进铺子,家也搬到了县城,省了每天回来路上的两个时辰后,温月就觉得铺子里只卖卤肉饭有点单调了。
想了想,每天的卤肉增加了两个猪蹄和五斤五花肉,另又加了猪心、猪舌和豆干。每天都一并卤好,客人可以来吃饭时可以额外点卤味拼盘,也可以直接买卤味回家,跟家里人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