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三年·必须走一个(二)

康熙五十年三月初一,致仕归乡的王士祯,瞅准河务整顿陷入僵局的时机,用他一辈子的名望、人脉,为关门弟子齐方起入阁,为孙儿王平岭的官途,也为王家百年基业计,上了一纸奏书:

河腐难清,糜烂不堪,再无可挽救,臣请以海运代漕运,正本清源。

这奏疏如冷水如油锅,炸的整个朝廷自顾不暇。

一时间河务整不整顿这个话题已经过时了,从京城到地方,都聚焦“海运”是否可行。

勋贵、宗室再不敢阻拦肃清河务贪腐的行动,一旦海运启,河运还保得住?

若是河运都不在了,那他们捞什么?一顿饱,顿顿饱的区别,他们还是很清楚的。

不就是查贪腐么,你查,你查,我不拦住,大不了这两年收着点,可你要是把盘子都给我端了……那就真得得不偿失了。

咱们各退一步,你查你的,捞你的功劳,只要不大动干戈到端了盘子,咱们万事好商量。

出乎勋贵、宗室预料的是,任凭他们这回如何让步,如何态度强硬,海运还是开了——

大清文坛第一人的名声不是盖的,王士祯在文人举子中的号召力自是毋庸置疑。

连康熙都没拿定主意,王士祯就自己压上一辈子的名望,亲自押了大清第一次海运的镖,待他从海上颠簸归来,将满船的粮食在永定河卸下;

梅文鼎亲自计量,海运粮损不足漕运的五分之一时,海运取代漕运之风,不请自来,吹得整个朝廷簌簌发凉。

这一回,康熙的举动,令胤禛、胤禩钦佩不已,当真是快刀斩乱麻,一边斩旧风,一边续新气——

海运开启,每年三次,漕运减五成,只负责中原地区的粮食运送,其他地区由海运取缔海运;

选上海、锦州、东海县、密州、胶州等为出海口,于东直门开内南小街宋姑娘胡同,北新仓、海运仓、兴平仓、富新仓、南新仓、北太仓和旧太仓等海运仓,专门对接海运;

王士祯推行海运有功,加封太子太保,追谥文正(押船一月后,于五十年五月十一日,卒于京师,临终遗愿,一为吾徒当扶摇直上,二是孙儿平岭、王家托付吾徒,三乃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