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波斯局势的变化

未几年,纳迪尔还不顾帝国诏令,带兵攻入阿富汗和布哈拉汗国,收降部族数十万,不仅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还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军事力量,隐隐形成与帝国中央政府割据对抗的局面。

为什么?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很年轻,恣意挥洒青春和热血,也许还有对纪律的恐惧和对战利品的向往——将军允诺,一旦击败纳迪尔,攻占呼罗珊,将会让士兵们“放松”一段时刻,用于收取战利品。

纳迪尔军没有固守阵地,也没有展开进攻,在双方主力进入战斗接触之前,他们开始向左侧撤退,那里是河谷的边缘、塔尔山隆起的地方。

加耶迪立即命令部队出击追赶,他认为纳迪尔对帝国军队的畏惧而准备试图逃跑,战斗胜负已分,剩下的事,就是不停的追击再追击,不予纳迪尔任何喘息之机,一直杀到马什哈德城下,一举平定呼罗珊地区的叛乱。

而现在,纳迪尔的实力比昔日的吉尔扎伊人更为强大,军队规模超过五万余,不仅有彪悍的骑兵,而且还有大量装备火器的步兵,更兼据有广阔而富饶的呼罗珊地区倚为根基。

谨慎小心的纳迪尔明确拒绝了这位沙阿的建议,认为大军应该先行返回马什哈德,将这场伟大的胜利传至整个呼罗珊和赫拉特,以此彰显自己的声威,并招揽更多的地方部族武装。

两支军队的对峙时间不长,在前锋小规模战斗爆发后的一个多小时,意外发生了。

正午时分,帝国军队开始放弃战斗,四散奔逃,死伤八千余人。

由于缺乏合作,再加上起义军高层领导的私心作祟,这些起义大部分以失败告终,被阿富汗人以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将他们各个击破。

不得不承认,纳迪尔选择了一个理想的战场,并设置了一场完美的伏击。帝国军队空有兵力优势和先进武器,但在炮火猝然轰击下,且受困于地形的限制,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帝国军队的将军们试图挽回秩序,但炮兵部队被落在了后面,无法对前方混乱的部队实施炮火支援,不论是新军火枪手,还是侧翼的骑兵部队,簇聚在狭窄的山谷中,不断承受山坡上纳迪尔军炮兵的轰击,形势乱成一片。

十年前,谁又能想到,马哈茂德仅带领一万余部族武装就能打穿整个帝国,并在古尔纳巴德一役中,重创帝国军队,最后攻陷伊斯法罕,俘虏帝国沙阿。要不是齐国人横插一脚,说不定就彻底完成了改朝换代,实现阿富汗人统治波斯的宏大目标。

因为武器装备占优,人数也超过对方,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纳迪尔竟然没有留守马什巴德以逸待劳,反而率军主动出击,这使得波斯军主帅加耶迪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如果双方实力悬殊,敌人会撤退,拒绝进行战斗。而一旦双方距离过于接近,撤退会比战斗更加危险。

他命令兵强马壮的两翼部队包抄围住纳迪尔军的侧翼,还让一支由四千人组成的骑兵预备队做好准备,在纳迪尔溃败的时候,迅速出击,活捉纳迪尔和塔赫玛斯普二世。

纳迪尔的骑兵部队追击了十余里,再次俘斩四千余,后面为防帝国军队反扑,纳迪尔召回了骑兵,引兵缓缓退往一个叫做法鲁巴德的小镇。

此时的波斯军队不再像八年前古尔纳巴德战役中的王家部队那样身披色彩鲜艳的装备,也不像当年那些将领一样各自为政,而是团结坚定,对胜利充满信心。

在过去几年里,他们跟随齐国军队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争的胜利,现在面对纳迪尔,他们仍旧相信,也会如同以往那般,再次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

不过,萨法维王朝的身后站着的是印度洋地区霸主齐国,由不得纳迪尔不为之谨慎从事。

萨法维王朝的中央政府似乎并非像表面上那般强大,帝国军队也没有传说中那般战力强悍,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战场,布置好针对性的战术,纳迪尔军是可以战胜他们的。

倘若,自己能取而代之,许以齐国重利,他们必然会改弦易张,像支持萨法维王朝一样,掉过头来扶持自己。

所以,在打赢了马亚梅之战后,纳迪尔决定跟齐国人私下接触一番。就算不能让他们改变立场站在自己一边,那也务必要使齐国人在未来的波斯内战中保持必要的中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