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笔锋魅影·墨迹下的谎言二

除了显微镜下的物理痕迹,墨禅先生更注重“神韵”的鉴别。这是他毕生功力所在。

“模仿者力求形似,难免拘谨。”墨禅先生一边比对,一边缓缓道来,

像是在给学生授课,又像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

“你看这通篇遗嘱,字字端正,行行整齐,

乍看无可挑剔。但正因太过‘完美’,反而露出了马脚。”

他让韩笑和林一感受整体的“行气”:“苏翁书写,尤其是此类重要文书,

虽讲究法度,但笔意连贯,气息通畅,如同行云流水。

而这篇遗嘱,字与字之间,缺乏那种内在的、自然的呼应和揖让关系。

有些字仿佛孤立存在,是为了‘写像’而写,

而非为了‘达意’而书。整体观之,匠气有余,而生气不足。”

更重要的是“节奏感”。

墨禅先生指出,在书写长篇文章时,书写者的速度会因内容、心情而有自然的快慢变化、轻重缓急。

苏鸿昇的笔迹中,这种节奏变化是自然而然的。

而遗嘱的笔迹,虽然大小、粗细模仿得很像,但通篇的书写速度似乎过于均匀,

缺乏那种自然的韵律感,仿佛是在严格控制下、一笔一画“描”出来的。

“还有一点,”墨禅先生用放大镜指着遗嘱末尾的签名和日期,

“签名往往是书写者最个性化、最不易模仿的部分。

模仿者在此处尤其用心,但也最容易暴露。

你们看这个‘昇’字的最后一竖,苏翁习惯向内微收,带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小钩,自然而富有弹力。

遗嘱上的这个竖笔,虽然形态极像,但笔力直而僵,

那个小钩画得有些生硬,像是最后‘补’上去的,而非笔势带到自然形成。”

经过长达数小时、细致到极点的比对分析,

墨禅先生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放大镜和镊子,

身体微微后靠,脸上露出疲惫却异常肯定的神色。

“韩探长,林先生,”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老朽可以断定,这份遗嘱上的笔迹,乃是极高明的仿作。

模仿者深谙苏翁书法形貌,临摹功夫已达相当境界,几可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