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书画之道,形易摹,神难仿。此遗嘱笔迹,
于起笔收笔之微妙变化、转折连带之自然气韵、通篇布局之行气节奏,
尤其是书写者独有的、下意识的笔性习惯处,均流露出刻意模仿的痕迹,
与苏翁真迹之神采、之自然、之内在生命力,有云泥之别。”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给出最终结论:
“故此,老朽认为,此遗嘱非苏鸿昇亲笔所书。”
真相如同惊雷,在寂静的书斋中炸响。
遗嘱是伪造的!这意味着,下毒者很可能并非为了遗嘱受益者苏慕青谋利,
而是有着更深的图谋——嫁祸,或者制造混乱。
韩笑的思路立刻清晰起来:“模仿到如此程度,绝非一日之功。
模仿者必须能频繁、长时间、近距离地接触和研究苏翁的笔迹,并且有充足的私下练习时间。”
嫌疑人的范围,瞬间缩小到那些能够轻易接触到苏鸿昇日常笔墨的人身上:
1. 家族内部成员: 养子苏慕青、女儿苏婉如、外甥刘振业,
均有机会经常出入书房,看到苏鸿昇批阅文件、书写信函。
其中,苏慕青协助处理商务,接触公司文件和苏鸿昇手稿的机会最多。
2. 贴身仆役: 老管家福伯,负责整理书房、传递信件,接触笔迹的机会极多。
其他如贴身侍从、书房打扫的仆人,也有可能。
3. 经常往来的亲近之人: 如家庭医生赵先生(常来诊脉开方,可能看到药方笔迹)、
关系密切的生意伙伴(有书信往来)、甚至……
那位负责法律文书的陈律师(本身接触大量苏鸿昇签名文件),但后者风险极高,可能性相对较低。
4. 外部专业人士伪造的可能性? 需要极高超的技艺和充足的样本,
但若有人从内部提供样本,外部伪造后再由内应放入,也存在理论可能。
“模仿笔迹需要样本。”林一补充道,
“模仿者必须能拿到苏翁近期的、尤其是与遗嘱这类正式文书笔迹风格相近的样本进行临摹。谁能轻易拿到而不引人怀疑?”
“还有动机。”韩笑沉吟,
“伪造遗嘱,嫁祸苏慕青,谁能从中得利?
是苏婉如、刘振业这些遗产份额被大幅削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