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标注的尺寸精确到毫米,旁边写着一行小字:
“檐角起翘度30°,可借鉴为伞骨倾斜角,遮雨面积增加15%。”
日期是去年我生日前三天——原来,你送我那把海棠红的油纸伞,不是随便买的,是照着宋代建筑的“举折”比例算出来的。
就像你写代码时总爱加的注释,旁人看着冗余,只有我知道,那些额外的字符里,藏着怎样的心思。
你总说程序员的世界里只有0和1,却忘了自己写的第一个小程序,是给我的雨伞做的“雨量预警”。
去年梅雨季,你盯着气象数据写了整夜代码,第二天给我手机装了一个小程序:
“你看,只要湿度超过80%,桌面就会弹出个撑伞的小人,小人物歪头的角度,就是我建议你把伞往哪边偏。”
我后来才发现,那个小人物的歪头角度,永远比实际需要多偏5°,就像你每次举伞时,总要下意识往我这边多倾一点。
上次,在南京博物院,我们看《坤舆万国全图》的复刻版。
你突然指着地图上的“大明海”说:
“你看这海岸线的弧度,像不像我给你修伞时掰的伞骨?”
我正笑你牵强,窗外的雨突然大了起来,你拽着我往出口跑。
路过文创店时,你顺手拿起一把明黄色的油纸伞:
“这个颜色配你那件马面裙正好,很像仇英画里的仕女。”
撑开时我才发现,伞柄上刻着一行小字:
“晴雨兼程,偏护一人。”
店员说这是他们新出的“非遗联名款”,设计灵感来自明代《鲁班经》里的“偏心伞”。
我摸着那些凸起的刻痕,突然想起你背包里那把用了五年的黑伞——
伞骨早就被你掰得有点变形,却总说“还能用”,原来你把新伞都留给了我,自己用着那把“旧偏心”。
亲爱的,刚才我看你发的朋友圈,晒了一张在敦煌莫高窟的照片。
你举着一把遮阳伞站在第61窟的《五台山图》前,伞面往旁边的讲解员那边偏了大半,配文写着:
“壁画怕晒,和人一样。”
我忽然就懂了,你那把伞的“偏心”,从来不止对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像你给社区老人做的“智能拐杖”,拐杖头的防滑垫总比标准款厚3毫米;
给学校图书馆写的“古籍防潮系统”,湿度阈值总比规定标准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