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舆论反转与东坡肉灵感

而苏东坡,在度过了最初的“网红”兴奋期后,也渐渐找到了新的乐趣。他不再满足于在前厅当“文化招牌”,而是更喜欢溜达到后院,看姜小勺如何运用那三个“神奇的灶具”(他至今以为是什么失传的古法厨具)烹饪,尤其是对那口偶尔会莫名波动的大铁锅充满了好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时,他也会技痒,想亲自上手操作一番。姜小勺拗不过他,只好在一些简单的环节上让他尝试,比如搅拌、调味(在他的指导下)、或者…试吃。

苏东坡对时味居的各式辣味菜肴赞不绝口,但他最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口肥而不腻、酥烂入味的——红烧肉。

没错,就是红烧肉。虽然时味居的“魂辣”系列火爆,但作为传统文人,苏东坡骨子里还是更偏爱这种醇厚丰腴的滋味。他几乎每天都要吃上一碗姜小勺做的红烧肉,并称之为“思乡之肉”(虽然宋朝还没这菜名)。

这天打烊后,苏东坡 again 捧着一碗红烧肉,吃得满嘴流油,啧啧称奇:“妙极!妙极!小勺掌柜,汝这红烧肉,色泽红亮如琥珀,入口即化,咸中带甜,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火候功夫已臻化境!比起吾昔日所尝诸般肉食,犹胜数筹!”

姜小勺正在清理灶台,闻言笑道:“苏先生过奖了,主要是肉好,火候到位而已。”他心里补充:主要还是【熔炼·改】给力,能长时间保持最精准的微沸状态,让肉充分入味酥烂而不散形。

苏东坡却摇头晃脑,陷入了沉思:“非也非也。吾观汝之技法,与寻常之法颇有不同。尤其是这糖色与酱油之交融,汤汁之收束,似乎…似乎暗合某种天地至理,水火相济之道…”

他越说眼睛越亮,忽然放下碗,抓住姜小勺的胳膊:“小勺掌柜!吾近日观汝操持鼎鼐,偶有所得,于这肉食之道忽生新想!可否借汝宝灶一用,容吾一试?”

姜小勺一愣:“您…您要自己做?”

“然也!”苏东坡兴致勃勃,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昔日吾亦曾下厨娱亲,于烹鲜之道略知一二。今日得窥高妙,心痒难耐,欲效仿一二,或可融汇古今,创出一道新味来!”

姜小勺看着苏东坡那认真的样子,不好扫他的兴,反正也打烊了,便点头答应:“成!您想怎么试?我给您打下手。”

于是,在时味居的后厨,一场跨越千年的厨艺交流试验开始了。

苏东坡挽起袖子(现代T恤的袖子),颇有架势地指挥起来:“肥瘦相间之五花肉,需改刀成四方大块,先以清水焯之,去其腥秽!” 姜小勺依言操作,【后勤·改】无声无息地将肉块处理得极其干净。

“嗯…黄酒!需多量黄酒浸之,去腥增香!” 姜小勺哗哗倒酒。

“慢!酱油不可过多,需以糖色为主,炒至焦糖沸腾,方可下肉煸炒!” 姜小勺小心控制着【熔炼·改】的火力炒糖色。

苏东坡一边说,一边自己也动手,时而撒入一把葱姜,时而投入几颗八角,手法略显生疏,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他似乎完全沉浸在了烹饪的乐趣中,口中还念念有词: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嗯,此乃至理!然或许可再添一味…一味…”

他目光扫过调料架,忽然被一小罐姜小勺自制的、用【研磨·改】处理过的超细花椒粉吸引。

“此乃何物?香气甚奇。”苏东坡拿起罐子闻了闻。

“哦,那是花椒粉,提麻香的,一般做川菜用的多,红烧肉不怎么放…”姜小勺解释道。

苏东坡却眼睛一亮:“花椒?妙啊!其香辛散,或可解腻增味,与此肉之丰腴,正是相得益彰!当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