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艺术与算盘

“苏小姐的困惑,或许在于‘器’与‘道’的失衡。”林灿缓缓开口,“水墨是‘器’,是工具,是语言;你想表达的社会议题是‘道’,是内核,是思想。强行用古老的‘器’去装全新的‘道’,难免格格不入。”

苏瑾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请继续。”

“为什么不试着让‘器’本身进化?”林侃侃而谈,“水墨的语言,不仅仅是笔墨纸砚,更是其背后的哲学——留白的意境,虚实的相生,笔墨的节奏和气韵。你可以尝试解构这些基本元素,用当代的媒介(比如综合材料、数字技术)去重新诠释‘水墨性’,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材料和技法。让形式本身就成为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你对当代社会‘虚实’‘快慢’‘疏密’的一种隐喻和批判。”

他顿了顿,举了个例子:“比如,你可以用极其精细的工笔手法,去描绘被快速消费和丢弃的现代工业产品,那种传统技艺的‘慢’与描绘对象的‘快’形成的张力,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表达。或者,用泼墨的偶然性,去对应网络时代信息的爆炸和不可控……”

林灿的见解并非凭空想象,而是融合了当代艺术理论和东方哲学,既深刻又具有可操作性。苏瑾听得入神,原本清冷的脸上浮现出激动和深思的神色。林灿的几句话,仿佛在她阻塞的思路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器与道…解构水墨性…让形式成为内容…”苏瑾喃喃自语,眼神越来越亮,“林先生,您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她看向林灿的目光,彻底不同了,充满了真正的钦佩和认可。

“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具体的创作还要靠苏小姐自己。”林灿谦逊地笑了笑,适时地止住话题,给对方消化和思考的空间。

接下来的时间,两人聊得越发投机。从艺术聊到哲学,再聊到各自对当下社会的观察。林灿发现,苏瑾虽然外表清冷,但内心对世界有着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并且保持着一种难得的理想主义色彩。她渴望用艺术影响社会,而非仅仅将艺术作为谋取名利的工具。这与柳雪之流有着本质区别。

当然,林灿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猎人”身份。在交谈中,他看似无意地引导话题,了解到苏瑾目前确实面临一些现实压力。她的艺术创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昂贵的材料、工作室、国际展览等),虽然有一些藏家支持,但她不愿意过度商业化,受制于人,因此在寻找一种既能保持艺术独立性,又能获得稳定支持的路径。

“有时候觉得挺难的。”苏瑾难得地露出一丝疲惫,“要保持纯粹,又要面对现实的柴米油盐。很多所谓的赞助,背后都带着各种各样的条件。”

林灿心中了然。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他并没有立刻提出任何合作建议,那样显得太功利。他只是表示理解,并分享了自己经营“隐庐”的理念——在商业和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用商业反哺理想。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