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康笑了笑:“侥幸罢了,可能是我跟这招有缘。”
他不想引人注目,闲聊了几句便借口去喝水,躲到了一边。
接下来的日子,赵康过上了规律的“学生生活”:每日清晨扎马练拳,上午跟着静玄师太学剑法,下午自己琢磨内功,晚上则借着油灯看从藏经阁借来的基础武学典籍。
藏经阁对外门弟子开放的区域不大,大多是些《拳经》《剑谱》之类的基础读物,偶尔有几本粗浅的内功注解。但赵康看得津津有味,他发现这些典籍虽然简单,却蕴含着名门正派的武学理念——循序渐进,固本培元,与他上一世那种“掠夺式”的修炼截然不同。
小主,
“原来如此。”他看着一本《基础剑理》,上面说“剑者,心之刃也,欲使剑先修心,心不静则剑不稳”,不由得想起自己年轻时一味求快的剑招,那时的剑虽快,却少了这份沉稳。
他试着按照书上说的,静下心来练剑。不再追求速度,而是专注于每一个动作的细节:手腕转动的角度,脚步移动的幅度,甚至呼吸的节奏。渐渐地,他感觉到自己的剑与身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仿佛成了手臂的延伸。
这种感觉很奇妙,与他上一世靠着真气催动的快剑不同,这是一种对“剑”本身的理解,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丹田的纳虚葫依旧在默默工作,灵液越来越精纯,虽然总量增长缓慢,却胜在纯粹。赵康发现,当他按照峨眉心法正常修炼时,纳虚葫转化灵液的效率更高,而且转化出的灵液与峨眉真气的契合度也更好,滋养经脉的效果事半功倍。
“看来,这宝葫芦也需要‘入乡随俗’。”他打趣地想。
除了练功,赵康偶尔也会下山回家看看。赵家的府邸就在峨眉镇中心,青砖黛瓦,颇为气派。父母看到他回来,总是嘘寒问暖,给他带来一大堆好吃的,还塞给他不少银子。
“康儿,在山上别累着自己,学不学得会功夫不要紧,别惹师父们生气。”母亲拉着他的手,絮絮叨叨地叮嘱。
“放心吧娘,我乖着呢。”赵康笑着应道。上一世他孑然一身,从未体会过这种亲情,心里不由得暖暖的。
父亲赵员外则更关心生意:“最近镇上不太平,听说有魔教妖人在附近出没,你在山上多留意些,若是有啥风吹草动,赶紧告诉师门。咱们家能有今天,全靠峨眉派护着。”
赵康点点头:“我知道了爹。”
他知道父亲说的“魔教妖人”指的是明教。倚天世界里,正邪对立激烈,峨眉派更是视明教为死敌,尤其是灭绝师太,对明教恨之入骨。这恐怕也是她性格偏激的原因之一——她的师兄孤鸿子就是被明教杨逍气死的。
“看来,想完全置身事外,怕是不容易。”赵康心里暗道。
回到山上,他特意打听了一下明教的消息。外门弟子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明教妖人无恶不作,杀人如麻;也有人说亲眼见过明教教徒帮助百姓,并不像传说中那么坏。
赵康不置可否。他上一世见多了所谓的“正邪”,知道很多时候,立场不同,善恶的标准也不同。明教与峨眉的恩怨,由来已久,岂是几句传言能说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