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她便抱着佛经离开了,留下赵康愣在原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咀嚼着这句话,忽然觉得与独孤九剑的“无招胜有招”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招式终究是“有为”,若能跳出招式的束缚,或许才能触及剑的本质。
这日之后,赵康去藏经阁的次数更勤了。他不再只盯着武学典籍,而是佛道两家的经卷都看。道家的《庄子》《黄庭经》,佛家的《金刚经》《心经》,甚至还有些杂家的兵法、医书,他都一一涉猎。
他发现峨眉的传承远比想象中深厚。
一本不起眼的《青囊经》残卷里,竟藏着桃花岛的疗伤法门,注解里提到“以气引血,如流水绕山”,与他记忆里《碧海潮生曲》的内息运转隐隐相合;《金刚经》的夹页中,有几行蝇头小楷,记载着南帝一灯大师的“一阳指”入门要诀,虽不完整,却点出了“以意导气,聚于指尖”的关键;甚至连一本讲星象的《步天歌》,都标注着根据星辰方位调整内力运转的法门,想来是当年郭襄从全真教带回的传承。
“郭襄祖师果然是博采众长。”赵康暗暗惊叹。五绝的技艺、佛道的精髓,竟都被她融入了峨眉,只是不知为何,许多精妙的传承都渐渐隐匿,只留下这些散落在典籍里的碎片。
他把这些发现一一记在心里,结合自己的修炼体会,慢慢拼凑。比如将道家的吐纳法融入峨眉心法,让内力运转更流畅;用佛家的“观想法”辅助练剑,让剑招更专注。虽然进展缓慢,却有种融会贯通的舒畅感。
丹田的纳虚葫也似乎受到了影响,里面的灵液不再是纯粹的金色,而是泛起淡淡的琉璃色,流转之间,既有道家真气的灵动,又有佛家内息的沉稳。赵康知道,这是佛道典籍滋养的结果,也是他这一世“打基础”的真正意义——不仅要练力,更要修“神”。
小主,
除了看书,他依旧按时下山探望父母。
赵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父亲赵员外又纳了两房小妾,后院里多了几个咿呀学语的孩童。母亲的肚子也再次隆起,走路都需要丫鬟搀扶。
“康儿,你看这是你二弟,刚满百日。”母亲抱着个襁褓,笑得合不拢嘴。
赵康看着那皱巴巴的小脸,心里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上一世他无亲无故,这一世却有了满堂儿孙的架势。父亲见他回来,拉着他说生意:“最近往汉中送的茶叶,多亏了峨眉派的弟子护送,路上安稳得很。前几日还有个武当的道长路过,听说你在峨眉练得不错,还夸咱们家有福气呢。”
赵康笑着听着,偶尔应上几句。他知道,赵家能在四川地界立足,靠的就是峨眉这块金字招牌。四川多山,匪患猖獗,还有各路武林人士往来,没个靠山根本做不成生意。峨眉派作为四川的“地头蛇”,不仅能保一方平安,更能打通各处关节,这也是为何当地商户都愿意给峨眉缴纳供奉的原因。
“爹,最近路上不太平,要不先停几趟生意?”赵康想起下山时听到的传闻,说有明教教徒在川陕边境活动,与官府起了冲突。
赵员外摆摆手:“没事,有峨眉在呢。再说了,越是乱世,茶叶丝绸才越值钱。你安心在山上练功,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对了,爹给你攒了些银子,托人在山下买了个院子,等你将来出了师,就给你娶房媳妇,安安稳稳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