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外的官道上,挤满了逃难的百姓,拖家带口,哭喊声、惨叫声不绝于耳。几个峨眉弟子正组织人手搭建临时棚屋,分发粮食和药品,忙得焦头烂额。
赵康的父母也在其中,正指挥着家丁给难民送水。看到赵康,母亲连忙跑过来,拉着他的手哭道:“康儿,你可回来了!外面太乱了,快跟娘回家!”
“娘,我没事。”赵康安抚好母亲,目光扫过那些难民。他们大多衣衫褴褛,满身血污,脸上写满了恐惧和绝望,让他想起了当年在济州岛见到的那些流民。
“蒙古兵离这里还有多远?”赵康问向一个正在维持秩序的峨眉弟子。
“大概还有两日路程。”那弟子急声道,“师父让我们尽量多转移些百姓上山,可人手不够,蒙古兵来得太快了!”
赵康点点头,不再多言,转身冲入难民群中。他运转一阳指,指尖的少阳真气化作缕缕暖流,注入那些受伤的百姓体内,缓解他们的痛苦;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便用“踏罡步”将他们一一送到临时棚屋;看到有哄抢粮食的,便上前制止,以气势震慑,却不伤人。
他的身影在难民中穿梭,时而治病疗伤,时而搬运救援,步法轻盈,动作迅捷,如同一道白色的闪电,给混乱的现场带来了一丝秩序。
百姓们起初还很慌乱,可看到这个年轻的峨眉弟子不仅功夫高强,还心善如佛,渐渐安定下来,甚至有人自发地跟着他一起救助他人。
赵康的父母站在一旁,看着儿子的身影,眼中充满了骄傲和担忧。父亲赵员外叹了口气:“这孩子,终究还是像他师父们说的那样,不是个安分的。”
母亲却抹着眼泪笑道:“咱康儿,是个好孩子。”
夕阳西下,将峨眉镇染成一片血色。赵康终于停下脚步,长长地喘了口气。半日下来,他救治了数百名百姓,真气消耗不小,脸色也有些苍白,但看到临时棚屋里渐渐安稳下来的人群,他心中却生出一种久违的踏实感。
上一世在济州岛守护万民的责任感,仿佛跨越时空,再次涌上心头。
他知道,自己想“苟住”的想法,终究还是太天真了。这乱世之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峨眉虽险,却也挡不住蒙古铁骑的锋芒;他虽强,却也护不住天下所有的百姓。
但至少,他能护住眼前这些人。
赵康抬头望向峨眉金顶,那里云雾缭绕,仿佛还是一片净土。可他知道,平静已经被打破。
他深吸一口气,丹田内的纳虚葫轻轻转动,阴阳二气与朝阳紫气交融,迅速补充着消耗的真气。指尖的少阳真气再次凝聚,带着温暖的生机。
“蒙古兵要来,便来吧。”赵康的眼神变得无比坚定,“我赵康,或许护不住整个天下,但至少,要护住这峨眉一隅,护住这些相信我的人。”
夜色渐深,临时棚屋里亮起了点点灯火。赵康坐在棚屋门口,看着天上的星辰,运转着“踏罡步”的心法,真气缓缓流转。
远处,隐约传来马蹄声,带着血腥与杀戮的气息,越来越近。
但他不再害怕,也不再逃避。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剑,自己的气,自己的脚步,都不是为了逃避而存在的。
它们是为了守护。
一如当年在济州岛那样。
只是这一次,他的守护,更加从容,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