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校尉领命而去。
赵康揉了揉眉心,继续处理公务。清剿匪患的战报不断传来——王虎率领一营士兵,在大巴山剿灭了盘踞多年的“黑风寨”,斩杀匪首;另一支队伍在嘉陵江畔击溃了劫掠商船的水匪,缴获了大量粮草。
四川境内的匪患,大多是乱世中铤而走险的流民,或是蒙古贵族溃败后散落的残兵。他们平日里欺压百姓,与蒙古贵族无异,如今自然成了赵康清剿的目标。
清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匪寨建在深山老林,易守难攻;有些匪徒熟悉地形,擅长游击。但赵康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懂武功的江湖人,《智能书》的修炼让他的思维越发缜密,总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战术。
针对山地匪寨,他让士兵们练习攀岩和山地作战,配合“三才阵”的灵活,逐个拔除;对于水匪,则征调渔船,改装成战船,配备弩箭和震天雷,在江面展开围猎。
短短半年时间,四川境内的匪患就被肃清了七七八八。百姓们终于可以安心耕种、经商,成都府的集市重新热闹起来,都江堰灌溉的平原上,稻浪翻滚,一片丰收的景象。
与此同时,修路的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赵康将数千蒙古俘虏编成苦力队,由亲卫看管,在各地修路。这些俘虏起初还想偷懒耍滑,却被亲卫们用鞭子和军法狠狠教训了几次,不得不乖乖干活。
赵康对修路极为重视。四川多山,交通不便,不仅不利于军队调度,也阻碍了物资流通。他亲自绘制修路图纸,规定道路宽度和标准,要求主干道必须能容纳两匹马车并行,沿途每隔十里设一个驿站,既能传递消息,也能为往来行人提供方便。
小主,
“将军,蒙古俘虏又闹事了,说太累了,要歇息。”负责监工的军官来报。
赵康正在查看都江堰的水利图纸,闻言头也不抬:“告诉他们,每天完成定额,可以多给一个窝头;完不成,就饿肚子。再敢闹事,直接扔进江里喂鱼。”
他对这些蒙古俘虏没有丝毫怜悯。当年蒙古人屠四川时,何曾对汉人有过怜悯?如今让他们修路赎罪,已是仁至义尽。
军官领命而去。没过多久,远处传来俘虏们的吆喝声,显然是不敢再偷懒了。
站在都江堰的堤坝上,赵康望着奔腾的岷江水被引入灌区,心中感慨万千。这项由李冰父子开创的伟大工程,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成都平原,让这里成为天府之国。但也正因如此,四川的粮食产量虽高,却因交通不便,难以运出,也难以集中。
“必须把路修通。”赵康暗下决心。只有路通了,才能将各地的粮食、物资集中起来,才能让军队快速机动,才能真正将四川打造成稳固的基地。
为了加快修路进度,他甚至从玻璃和香皂生意的利润中,拿出一大笔银子,用于购买工具和奖励有功的民夫。百姓们见修路有好处,也纷纷踊跃参与,原本预计三年完成的工程,只用了一年半,就基本贯通了四川境内的主要道路。
路通之日,赵康亲自骑马从成都府出发,沿着新修的道路巡视。道路平坦宽阔,马车行驶其上平稳异常,沿途的驿站里,驿卒们忙着换马、补给,一派繁忙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