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圣火余烬

回到光明顶营地时,参军迎了上来,脸上带着喜色:“将军,杨逍和韦一笑愿意归顺了!”

赵康有些意外:“怎么想通的?”

“韦蝠王喝了杨姑娘的药,寒毒好了大半,说是愿戴罪立功;杨逍见那些归顺的教众分到了土地,还领到了军械坊新造的铁剑,终于松了口。”

赵康走进关押两人的帐篷,只见韦一笑面色红润了许多,正低头擦拭着一把新剑;杨逍则站在窗前,望着屯田区的灯火,若有所思。

“想通了?”赵康问道。

韦一笑抬头,眼中没了往日的戾气:“秦王若能治好我的寒毒,韦一笑愿效死力。”

杨逍则转身道:“我要带教众去安南屯田,那里湿热,适合种植水稻,也离中原远些,省得秦王猜忌。”

赵康点头:“可以。给你五千教众,十名农技官,灵液管够。三年后,我要看到安南的粮食产量翻一番。”

杨逍没想到他如此痛快,愣了一下,随即躬身道:“属下遵命。”

几日后,明教残余势力被彻底整编:韦一笑带着擅长追踪的教众编入斥候营,成了秦军的“千里眼”;杨逍则率五千人南下安南,开垦新的稻田;杨不悔因识文断字,被留在军中担任文书,负责记录教众的战功与屯田进度。

光明顶下的营地渐渐变成了小镇,屯田区扩展到了十里之外,灵液培育的冬小麦长势喜人,连附近的山民都搬了过来,申请入籍。

赵康站在山坡上,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忽然明白张三丰说的“守中”是什么意思。所谓“中”,不是不偏不倚的中庸,而是守住“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个根本,无论是铁血手腕,还是怀柔安抚,都只是手段而已。

“将军,大都传来急报!”一名骑兵疾驰而来,递上密报,“元顺帝带着残余宗室逃往漠北,扩廓帖木儿在大都称帝,改元‘大元’,想重整旗鼓!”

赵康接过密报,看完后随手递给参军:“传令下去,北伐军准备就绪,下个月兵发大都!”

“是!”

风吹过山坡,卷起几片落叶,远处的屯田区传来教众们的号子声,与士兵的操练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蓬勃的力量。

圣火已灭,但新的火种——那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希望,那让天下重归安定的信念,正在这片土地上燎原。

赵康翻身上马,马蹄声向着北方疾驰而去。前路或许还有风雨,但他心中的方向,从未如此清晰。

大都,只是下一站。而他的终点,是万里河山,是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