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不悔与小昭连忙行礼,被侍女引着下去了。赵康看着她们的背影,对周芷若道:“她们是明教送来的人,也算……助力。”
周芷若轻笑:“我知道。能让明教心甘情愿归顺,夫君的本事又长进了。”她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这是安儿的胎发,师太说做成护身符,能保你平安。”
赵康接过锦囊,里面的胎发柔软纤细,仿佛还带着婴儿的温度。他将锦囊贴身收好,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这不仅是江山社稷,还有眼前的人,和那个牙牙学语的孩子。
次日清晨,朝会之上,赵康部署北伐事宜。王虎率中路军五万,直取大都;林啸的海军舰队溯运河而上,截断扩廓帖木儿的退路;新归顺的明教教徒编为“辅兵营”,由韦一笑统领,负责侦查与奇袭;杨不悔因熟悉教众习性,留在中军担任参谋;小昭则被安排在军械坊,根据她绘制的地下水道图,改良霹雳弹的引信,以便在狭窄通道中使用。
“还有一事。”赵康看向众臣,“扩廓帖木儿在大都称帝,已失人心,我等当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昭告天下,凡汉人百姓,皆可助我军北伐,有功者重赏。”
“秦王英明!”众臣齐声应道。
诏书发出后,天下震动。山东的白莲教、河南的红巾军余部纷纷响应,有的派来使者表示归顺,有的直接起兵袭扰元兵后方。就连一些曾为元廷效力的汉人官员,也偷偷送来密信,愿做内应。
“这便是‘大义’的力量。”赵康对周芷若道,两人正站在城楼上,看着百姓们争相抄写诏书,“明教的名头虽不如‘恢复中华’响亮,却也让这些起义军看到了归顺的可能,省去了不少刀兵。”
小主,
周芷若指着远处的校场:“你看,杨姑娘在教辅兵营识字呢。”
赵康望去,只见杨不悔站在高台上,手里拿着木牌,教那些昔日的明教教徒认读“秦”“军”“民”等字,阳光照在她身上,竟有几分教书先生的模样。小昭则在军械坊里忙碌,几个工匠围着她绘制的图纸争论,她耐心地解释着,眉眼间带着专注。
“她们倒是适应得快。”赵康笑道。
“女子未必不如男。”周芷若道,“师太常说,郭襄祖师当年单骑闯江湖,见识未必输于五绝。如今这乱世,能识文断字、懂些谋略的女子,也是难得的人才。”
赵康握住她的手:“等北伐成功,我便开设女学,让天下女子都有读书的机会。”
周芷若眼中闪过惊喜:“真的?”
“自然是真的。”赵康望着远方,“一个强盛的王朝,不该只靠男子支撑。”
北伐的鼓角终于在十月初一响起。王虎的中路军从南京出发,渡过黄河,沿途的元兵望风而降,有的甚至主动打开城门,献上粮草。辅兵营的作用渐渐显现——韦一笑带着教众潜入元兵营地,用蒙汗药迷倒守军,一夜之间夺取三座城池,消息传开,元兵无不胆寒。
杨不悔的名册也派上了用场。她根据名录,派人联络散落各地的明教教徒,让他们或袭扰元兵粮道,或引导秦军走捷径,短短半月,便为中路军扫清了不少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