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了就好。”赵康笑着点头,目光扫过群臣,“准备登基吧。”
登基大典定在正月十五,上元佳节。南京城张灯结彩,朱雀大街上挂满了红灯笼,百姓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想一睹新帝的风采。赵敏、杨不悔、小昭都换上了汉人的服饰,站在后宫的队列里,看着赵康一步步走上祭天的高台。
祭天的祝文很简单,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句:“朕赵康,以华夏正统之名,承天受命,必护佑万民,国泰民安,永世无虞。”
礼炮鸣响,钟鼓齐鸣,“华”字大旗在紫宸殿上空升起,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登基后的赵康并未沉溺于享乐。他第一件事便是召见常遇春的使者,下令拨款百万两,在长城沿线修建十座卫所,移民实边,同时将归顺的蒙古贵族迁往江南,分散安置,防止他们抱团作乱。
赵敏被封为“敏妃”,她没有像其他后妃那样争宠,反而主动请缨,协助耶律楚材处理蒙古事务。她用蒙古文翻译了《耕战律》,让草原上的蒙古人明白新朝的规矩;又说服了几个顽固的蒙古部落首领,让他们带着部众南下屯田,成了赵康安抚异族的得力助手。
杨不悔掌管着明教旧部改编的辅兵营,她将那些桀骜不驯的教众训练得服服帖帖,在南方的平叛中立下大功;小昭则依旧在军械坊忙碌,她改良的火炮射程更远,霹雳弹的稳定性也大大提高,成了军中不可或缺的“女先生”。
周芷若作为皇后,主管女学与农事,她时常带着女官们去田间地头,教农妇们种桑养蚕,又在南京开设了第一所女子学堂,让贫家女子也能读书识字。
这年秋天,赵康带着群臣登上紫金山,俯瞰南京城。长江如带,玄武湖如镜,城中屋舍鳞次栉比,农田里稻浪翻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年在四川,我从未想过会有今天。”赵康感慨道。
耶律楚材笑道:“陛下仁德布于天下,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赵康摇头:“不是朕仁德,是百姓太苦了。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拥护谁。”他望向北方,长城的方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常遇春送来军报,说蒙古人在草原上放牧,再没敢南下。”
“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南下就是死路一条。”王虎笑道。
赵康却不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们知道,南下也抢不到什么了。中原的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谁还会跟着他们作乱?”
夕阳西下,将紫金山染成金色。赵康转身下山,身后的紫宸殿在暮色中巍峨耸立,像一头守护着华夏的雄狮。他知道,治理天下比打下天下更难,但他有信心——因为他的身后,是亿万渴望安定的百姓,是一群各尽其才的臣子,是一个正在重新焕发生机的华夏。
至于漠北的风雪,长城外的草原,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片土地上的炊烟会继续升起,孩子们的笑声会继续回荡,文明的火种会代代相传。
这,便是他赵康,用一生守护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