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内修典章

南京的朱雀大街上,一队骆驼商队格外引人注目。领头的波斯商人高鼻深目,身披锦袍,对着路边的琉璃塔连连惊叹,他身后的骆驼驮着香料、宝石与精致的地毯,引得百姓纷纷驻足。这是西域通商的第一支使团,也是赵康打通西域驰道后的重要成果。

“陛下,波斯使者求见,说带来了萨珊王朝的国书。”内侍在御书房外禀报。

赵康放下手中的《农桑辑要》——这本书由他亲自主持编撰,收录了红薯、土豆的种植方法,还有灵液培育粮种的诀窍,即将刊行天下。“让他进来。”

波斯使者走进书房,对着赵康行了个异域的礼节,献上国书与礼物。国书用波斯文写成,字迹华丽,大意是愿与华朝互通有无,永世友好。礼物中有一块鸽卵大的红宝石,还有一幅描绘波斯宫廷的挂毯,技艺精湛。

“贵使远道而来,辛苦了。”赵康示意耶律楚材翻译,“通商可以,但有三个条件:一是税率按我朝规定,不得减免;二是不得贩卖人口与违禁品;三是需承认华朝对西域的管辖,沿途商队需接受都护府的检查。”

使者听得耶律楚材翻译,脸上露出犹豫之色。西域向来是波斯商队的必经之路,如今被华朝掌控,他们的利润必然受损。但想到驰道的便捷与华朝的富庶,他最终点头:“臣愿转达陛下的条件,相信我王会明智抉择。”

赵康满意点头,命人带使者下去休息,又对耶律楚材道:“在西域设‘市舶司’,专门管理通商事宜,选派精明能干的官吏去,既要让外商有利可图,也不能让我朝吃亏。”

“臣遵旨。”耶律楚材补充道,“陕西巡抚奏报,驰道沿线的新移民已开垦出万亩良田,红薯与土豆的收成远超预期,不少西域部落都派人来求购粮种,说是愿意归顺。”

“粮种可以给,但必须按规矩来。”赵康道,“归顺的部落编入户册,分土地,教耕种,不愿归顺的,断其粮道,看他们还能硬气多久。”

西域的归附比预想中顺利。华朝的粮种、水泥驰道与精良的铁器,让逐水草而居的部落看到了定居的好处。短短半年,就有十几个部落归顺,都护府的版图向西扩展了千里。

处理完西域事务,赵康将精力转向内政。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光是解决粮食与基建还不够,还需一套完善的典章制度来巩固统治。他第一个盯上的,便是律法。

“现行的律法太繁琐,掺杂了太多元廷的旧规,百姓看不懂,官吏也容易钻空子。”赵康在朝会上道,“朕要编一部新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让百姓一看就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