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心里明白,朱棣说的是蹇义那类人。朱元璋在位时,他们个个安分守己,可朱棣一登基,小心思就都冒出来了——何况朱元璋还没去世呢!
不过,这本来也是君臣之间常见的博弈。尽管朱棣已经做了两三年太子,但在朝中的根基尚浅,大臣们自然想试试他的底线。
要是朱棣稍显软弱,恐怕这些人就更不把他放在眼里了。这也是多少年来改朝换代时的常态。
何秋坦然回应:“这是人之常情,即便推行改革,也改变不了人性。我以为陛下早已明白这个道理。”
朱棣哼了一声:“道理我懂,可就是看不惯!”
“算了,不说这些了。看来锦衣卫还是得用,但现任指挥使能力不足,你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推荐吗?”
何秋刚想开口推荐,却突然想到,朱棣在京城待了三年,手下不可能没有合适的人选,更何况是锦衣卫这种皇帝亲信机构,怎么会来问他意见?
这才过了多久,朱棣就开始跟他耍心眼了?何秋心里忍不住嘀咕。
他立刻打了个哈哈,说道:“恕臣无知,实在想不出合适的人。”
朱棣深深看了他一眼:“行吧,那朕就让纪纲来当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他手段够狠,足以震慑那些油滑的官员。”
纪纲?没想到历史已经有了这么大的变动,他竟还是要上位。不过何秋并不在意,他与纪纲既无交情,也无冲突。
更何况,锦衣卫本质上是皇帝的工具,皇帝指向哪里,他们就扑向哪里。如果有一天纪纲牵涉到他,那就意味着朱棣已经决定对他动手了。
说到底,这和纪纲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
何秋轻轻点头。
“臣听说纪纲办案得力,应该不会有问题。”
朱棣转而说道:
“这些天,朕已经仔细观察过这些大臣了。有些人三番两次跳出来反对朕,或者在暗中煽风点火,哼!”
“如果再有下一次,就别怪朕不讲情面。最多五天,等纪纲和张玉一到,京城的局势就能彻底掌控!”
“到那个时候,如果还有人不知进退,朕不介意借他们的人头一用!”
这话语中透出的杀意,何其浓烈!
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言语之间尽显霸气。
何秋对朱棣颇为理解。
之所以要等张玉到来,必然是为了接管京营。一旦京营在手,朱棣的地位便稳如泰山;而纪纲执掌锦衣卫这把利刃,朝中大臣的私密之事也将尽在朱棣掌握。
由此可以看出,朱棣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