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到了晚上,何秋悄悄让马和去农家买了两只鸡。

朱棣一时没明白。何秋随意地说:“不是说好过了‘一线天’就给你做叫花鸡吗?总不能说话不算数。”

朱棣感慨:“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可如今真能做到的有几人?”

何秋瞥他一眼:“想吃就少说几句,过来帮忙!”

朱棣连忙跑过去打下手。

尝了何秋做的简易版叫花鸡,他又开始絮叨:“我觉得这鸡没先生说的那么好吃,也就一般吧。取材倒是方便,就是香料费得不少。”

何秋忍无可忍:“不爱吃就自己做,别蹭我的。”

终于让这多话的家伙安静下来。

收拾妥当,一行人继续赶路,几天后抵达南京。他们不知道,蓝玉在家左等右等等不来消息,急得不行,得知派去一线天的人回报之后,更是勃然大怒。

“这就是京城?”何秋满脸嫌弃地看着城墙,觉得还不如前世见过的象山影视城。虽然在北京住过一段,对大明南京仍有期待,结果竟连北京都不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和招呼侍卫避开行人,朱棣却望着南京城回忆青春:“当初父皇还是吴王时,我就住这儿,亲眼看他平定天下、登基为帝。之后我在南京又住了两年,才去的北京。”

何秋坏笑:“殿下在这儿可还有红颜知己?”

朱棣不屑地瞥他一眼,轻飘飘道:“我看上的,自然都带回王府,留在北京了。”

何秋一时语塞,这就是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啊。

到了王府安顿下来,住了一晚。朱棣提醒何秋,第二天要随他入宫面圣,做好准备。

何秋心里好奇,这位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究竟是什么样子。

长相嘛,倒不难猜——肯定不像清朝故意丑化的月牙铲脸型,看朱棣相貌堂堂就知道了。何况古人重相貌,真长那样,哪会有那么多人追随。

安然一觉,睡到天亮,何秋随朱棣向皇城走去。

走到皇宫,很快一名太监过来把何秋带走了,说是皇上有令,先召见何秋,让朱棣去东宫找太子。

这下只剩何秋一人去见朱元璋。他一路东张西望,神情像个好奇孩子,引得沿途太监宫女纷纷侧目,心想这是哪来的大胆之人,敢在宫里如此放肆。

奉天殿里的朱元璋听到太监禀报,对何秋的印象顿时压低几分:目无尊上!

何秋进了奉天殿,一番觐见礼仪之后,忍不住抬头打量朱元璋——啧啧,也是位英挺男子,虽添了白发,却掩不住一身英武之气,不愧是马上得天下的君王。

朱元璋也在观察何秋。锦衣卫早已多次禀报此人,连红薯、土豆他也曾取来试种试吃。据报产量确实惊人,若当年元末时就有这些,或许自己的亲人不会死那么多。

想到此处,朱元璋心中一阵感伤,却也有一丝庆幸:若那时这些作物就已普及,天下是否还会大乱?也许这皇位,就轮不到他朱家来坐了。

如今他身登大宝,得此“祥瑞”,不正是天命的明证吗?

朱元璋一时出神,跪在下方的何秋腿都麻了,见皇上仍不说话,索性偷偷改成盘坐姿势,总算舒服了些。

等朱元璋回过神,就见何秋盘坐在地,不停捶腰。

“哼。”朱元璋心生不悦,却也懒得与他计较,毕竟不是朝中大臣,便开口问:“何秋,你是哪里人?如何得到红薯、土豆的种苗?”

何秋信口开河:“草民本是方外之人,自幼随师云游四方,在万里之外的殷地获得这些种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