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至于那始作俑者,更是绝不能轻饶。

何秋听罢,险些被瓜子呛着——世上怎会有如此荒谬之人,竟将燕王府与书中的贾府混为一谈?

不过转念想起“皇帝用金扁担”的民间笑话,他也就明白了。世人眼界高低有别,不可强求人人都如他一般通透。

他浑不在意地说道:“理会这些闲话做什么?又伤不到你分毫。”

“说起小说,我这里还有两本新作,只是不便署名发表,你且帮我寻个法子匿名印行。”

朱棣原本也并非真动怒,只是看不惯何秋这般懒散态度,闻言只得接过书卷翻阅。

《儒林外史》与《官场现形记》?

单看书名便知与士林官场密切相关。细读之下,朱棣顿时明了何秋的顾虑——这两部书言辞犀利,一者讽喻文人圈子,一者揭露官场丑态,将书坊最主要的读者群体得罪殆尽。

若印行时被扣上“抨击朝政”的罪名,任哪家书坊都担待不起,自然无人敢接。

但这确实是难得的好书。朱棣沉吟片刻:“若实在不行,便让玉颖买下一间书坊,我们自己刊印。这些非议我倒不在意。”

“你每日写书竟有这般成果,倒也未曾虚度光阴。”

何秋急得瞪大眼睛,连连摆手否认,称作者实为吴敬梓与李伯元。

朱棣敷衍地应了两声,仍觉得这是何秋的托词,无非是怕被书中讽刺的对象找上门来理论。

何秋费尽口舌解释无果,最终只得放弃争辩,默认了作者身份。

……

南京国子监内,几名学子突然争执起来。

“你竟看这等艳俗之书,果然品行卑劣!”

“哼,我不过研习章回体笔法,光明正大翻阅。你若未曾看过,又如何断定这是艳书?”

这番反问让对面学子顿时语塞。若承认看过,便与对方无异;若不承认,又不知如何反驳。

双方越吵越凶,最终扭打作一团。

闻讯赶来的博士见学子们面红耳赤争执不休,气得脸色发青。

当那本《 ** 梅》被收缴至案前,几位年迈的夫子与祭酒盯着书卷直吹胡须。

“荒唐!简直有辱斯文!”资历最老的祭酒重重拍案而起。

书中关于潘金莲与西门庆私情的内容愈发放肆。实在难以想象,建国不过数年,如此有伤风化的书籍竟能公然流入国子监。

国子监乃是为朝廷培育英才之地,竟让这等邪书混入,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国子监祭酒面色铁青,厉声喝道:“都给我仔细搜查,看看还有谁私藏此书!把所有名字都记下,我要上奏圣上定夺!”

周围的学子们噤若寒蝉,无人敢出声。

与此同时,这位祭酒还递上了辞呈。

于是,这部原为四大奇书之一的着作,在重新问世后不久便遭查禁,此类书籍被严禁在学堂传播。

朱元璋心里清楚,单靠禁令难以彻底杜绝,只能让时间将此事逐渐掩埋于历史尘埃中。

况且,追查售书者的幕后主使,也揪不出什么重要人物,无人会为这些盗印北平书籍的人出头,承受朱元璋的雷霆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