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后人所称的知行学派在喧嚣忙乱中悄然起步。
北平的朱玉颖早早从未婚夫何秋那里拿到了《数学》等书的样稿,为了能多与他交流,她开始认真研读。
初读时,她感到内容枯燥无比。若不是何秋所着,她根本不会有耐心读下去。
但既然已经开始,她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不过朱玉颖很快发现,其实不用太懂反而更好。
毕竟,看不懂何秋的书,正好有理由去书院向他请教。这个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又不怕旁人说闲话。
她完全没意识到,如果徐氏真不想让她见何秋,多的是办法阻拦,更别说这个借口其实相当勉强。
一天,朱棣和姚广孝微服来到知行书院,找何秋商议要事。
何秋闻讯赶回自己的院子,见朱棣神色凝重地坐在茶室,姚广孝则依旧披着黑色僧袍,神情淡定,难以捉摸。
何能奉上茶水后便退了出去,留下三人在室内密谈。
何秋喝了一口茶,放下茶杯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朱棣沉默不语,姚广孝接过话头:“朝廷颁布了几项新政,局势变化难测,燕王心里没底,特来请教你。”
何秋失笑:“朝中局势我哪有你姚和尚清楚?问我有什么用?”
姚广孝淡然道:“这些改革本就是你向陛下提议的。”
说着瞥了何秋一眼,言下之意是:你惹的事,自己收拾。
何秋略显尴尬:“那你先说说具体是什么事。”
“其一,陛下将你进献的良种推广到边疆地区,充实军粮储备。”
“这是好事,应该没人反对吧?”
“其二,派遣御史和刑部官员巡视地方,进行清查。”
何秋不解:“刑部的人?清查什么?土地吗?鱼鳞册不是才编好不久?”
姚广孝答道:“自然是清查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
这俨然是后世的巡视组模式。
但以当前情势,中央官员想通过一次巡查就摸清地方实情谈何容易。
况且御史台的御史多是刚中进士的年轻人,虽有满腔热血和理想,但缺乏经验手段,极易被蒙蔽。
除非当地官员已闹得 ** 人怨,否则再怎么明察暗访,也难有实质收获。
说到底,大明官员与平民百姓几乎毫无交集,分属不同阶层。他们最多只能接触到地方士绅,若士绅与官员勾结,结果可想而知。
何秋直言:“这次清查恐怕难有成效,最多抓几个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