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尚可。他母亲吕氏平日对我恭敬守礼。当年我外甥女在世时,吕氏待她也很周到。”
听闻蓝玉与吕氏交好,何秋心头更沉——这似乎比他与朱允炆交恶更棘手。
何秋索性把话挑明:
“凉国公可曾想过,若陛下驾崩、太孙登基,会如何任用你?”
“自然是照常任用……”
蓝玉话至一半忽觉不对——主少国疑之际,岂容强势外戚坐大?这绝非朱元璋所愿见。
蓝玉霎时面色灰败,如坠冰窟。
何秋见状,唯有轻声叹息。
"若太子之死真有蹊跷,只怕朝中又将掀起一场胡惟庸案般的 ** 。太子临终遗言,想必就是不愿见到这般景象。"
"胡惟庸案已查了近十年,至今仍在追查,哪来这许多逆党?如此下去,朝堂人人自危,陛下推行的变法改革更是举步维艰。"
"若不追查,朝局稳定,陛下便可全力推进改革。凉国公您也不会有太大麻烦,为了改革大业,陛下对您尚能包容。"
"可如今......"
蓝玉幽幽叹道:"如今已不可能了......这场大案恐怕要从颖国公开始。"
蓝玉苦笑不已。这些年来胡惟庸案的影响他都看在眼里,若再起 ** ,已无太子庇护。
从颖国公的遭遇来看,朱元璋此次的目标显然是手握兵权的勋贵,蓝玉注定在劫难逃。
想到此处,蓝玉顿时意兴阑珊,连茶也顾不上喝,恍惚间回到了凉国公府。
何秋在蓝玉离开后神色凝重,匆匆修书一封,命燕王府侍卫快马加鞭送往北平,务必亲手交予朱棣。
回想蓝玉所言,何秋对太子朱标深感敬佩。朱标确实是位贤德之人,更是目光长远。
太子深知若追查此事恐会牵连诸位兄弟,更不忍让朱元璋查明真相后伤心欲绝,乃至失去理智。
如今朝堂矛盾重重,朱元璋若想继续推行改革,最需朝野上下同心同德。
若执意追查太子死因,以朱元璋的性子,再加上涉及亲王,必将引发朝堂震荡。人心涣散之下,还有谁能专心推行改革?
更何况朱元璋年事已高,已无足够精力同时推进这两件大事!
第208章 教导皇孙
何秋自知无力劝阻朱元璋,只得将全部心力倾注在教导皇孙们身上。
朱元璋此举颇为妥当,他将所有皇孙集中授课,省去了何秋奔波之劳。
皇孙们齐聚一堂,也让朱允炆不致太过孤单。何秋私下猜测,朱元璋此举或许也是为了避免下一辈感情疏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皇孙的父亲们皆分封各地为藩王,经年难得一见。如今齐聚京师求学,正是联络感情的好时机。
已达学龄的皇孙不过十余人,相处不久,朱高煦便成了孩子王。
朱高煦确有过人魅力,能让众人信服。当然也有不从者,此时朱高煦高出众人的武艺便派上了用场。
在这专为皇孙设学的院落里,何秋大体沿用知行书院的教学方式:每周有考试、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
此外,何秋还新增一项内容:将朝廷每期邸报取出,时常挑选重要事项让皇孙们评议,此举颇似策问答对。
不过何秋并不要求他们必须引用经典,只要能够自己分析出一些内容,何秋都会予以认可,随后还会让他们交换各自所写的材料进行讨论。
等到讨论结束后,何秋也会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朝廷的最终决策,他一直在尽力避免这些皇孙成为无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