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大明的藩王制度或许很快会有所调整。相比历史,此次朱标遭藩王联合谋害的事件,对朱元璋影响颇深,他可能不会再赋予藩王如此大的权力。至于爵位能否世袭、如何降等,尚不得而知。

这次课上,何秋向皇孙们讲授算学,朱允炆起身不解地问道:

“先生,东宫的师傅们告诉我,算学不过是微末小技,不足挂齿,治国仍须研读圣人的精微大义。为何您却如此重视算学呢?”

何秋笑而不答,让朱高炽起身解释。

此时的朱高炽已成功减重,不再是以往的肥胖模样,身形酷似朱棣,但性格依旧温和。

朱高炽站起来,谦和地笑了笑,说道:

“算学的作用,比起圣人的微言大义,更适用于治国。当初我与高煦在密云大营协助姐夫处理后勤事务时,圣人的大义能帮助我们计算每支部队所需的军粮吗?

况且,古时六艺之中不就包括算术吗?只是今人将其遗弃了。如今先生重新强调,不过是恢复儒家的正统罢了。”

朱允炆似乎有所领悟。何秋请朱高炽坐下,对在场的皇孙们说: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们这些皇孙,大多将来要就藩治理一方。如果连藩地有多少人口、王府有多少钱粮都不清楚,更不用说若府 ** 了内贼,私吞你们的财物,你们能察觉吗?”

何秋这番话立刻激发了皇孙们的学习兴趣。他并未空谈,这类问题确实存在。朝廷每年都能查出不少 ** ,这些都是饱读圣贤书之人。各地藩王府中的人员,品德与能力还不如这些官员,怎会没有 ** 之事?

课程结束后,何秋单独留下朱允炆,进一步解释:

“太孙,你要明白,算学是治国的根基。治国需要了解各地的数据,比如国家人口、粮食储备、国库银两等。

掌握这些数据后,运用算学进行核算与调配,才能稳定治理国家。

至于那些认为算学是微末小技、无足轻重的人,我建议太孙将他们逐出东宫。这样的人多半缺乏治理地方的才能。

凡是主政一方的官员,都明白算学的重要性。没有算学,如何准确掌握治下的各项数据?若下属贪污并将责任推诿于他,他可能还蒙在鼓里!”

朱允炆点头致谢,随后返回宫中。

他心中自有打算,并未先去找那些贬低算学的师傅,而是直接觐见朱元璋。朱元璋治国经验丰富,定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朱元璋听朱允炆复述了事情经过,包括何秋的一番言论,不由得叹了口气。

“何秋是真心在教导你们。这种事情,你不要听那些读书人胡说。他们到了地方上,若是没有本事,大可以当个太平官,把大小事务全交给师爷和小吏,不管百姓死活,任期满了说不定还能得个清官的名声。”

“可我们当皇帝的能这样吗?要是百姓不满,起来 ** ,最先遭殃的就是咱们朱家!”

朱允炆明白了,朱元璋是站在何秋这边的,于是赶紧认真地点头说:

“孙儿明白了,今后一定努力学算学。就算天资不够,勤也能补拙,总能学好的。”

朱元璋欣慰道:“好孩子,你有这份志气,朕就放心了。”

等朱允炆回到东宫,他找来了黄子澄,将事情说了一遍,希望得到他的指点。

黄子澄听完,捋了捋胡须,眉头紧锁,语气无奈:

“这事臣是清楚的。东宫里就有这样的人,让他掌管御膳房,连手下几个人都不知道。采买的内侍高价购入食材,不知贪了多少银子,他也视而不见。”

“后来是臣等忍无可忍,禀报了前太子,才将他逐出宫去。”

“良乡侯所言虽有些偏颇,治国确实应以仁义为先,不必把算学抬得太高,但也绝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算学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术。”

说到这里,黄子澄也明白了朱允炆找他的用意,主动说道:

“殿下,这些人明日臣就寻个由头将他们赶出东宫,请殿下不必为此烦心。”

朱允炆深深一揖:“一切有劳先生了。”

黄子澄坦然受礼,随后匆匆离开东宫。一路上,他心中不断思量:太孙是否太过精明?明明已经问过陛下,还要再来问他。若真想赶走那些人,又不愿亲自出面,大可直接说明,何必绕这么大圈子,反而失了光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