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孔思朴面露悦色——这“怡云道人”正是他辞官后的自号。但他随即肃容问道:“阁下自称朝廷命官,却不通名帖,不报姓名,莫非有意相辱?”

青年取出一块腰牌递上:“请道人屏退左右。”

孔思朴一见腰牌,神色顿变——竟是锦衣卫!忙令仆从尽数退下。

待厅中只剩二人,孔思朴心绪不宁地问道:“百户大人亲至寒舍,所为何事?”

那百户沉声道:“奉陛下密令前来。日前曲阜孔庙正殿遭人纵火焚毁。”

孔思朴立时醒悟:这把火定是北孔所为!他强压震惊,追问道:“究竟为何至此?”

百户便将山东官府与北孔的纷争一一道来。孔思朴越听越是心惊——北孔竟敢沿用前朝封号、抗旨清田、袭杀锦衣卫、焚毁圣庙,实是自取灭亡!

他心念电转,热切问道:“陛下遣您前来,可有旨意?”

百户含笑答道:“北孔罪无可赦,陛下与朝中众臣决议:请南孔一脉赴曲阜,承袭衍圣公爵位。”

孔思朴闻言心潮澎湃,自南宋以来,南孔一脉日思夜想的便是夺回衍圣公的爵位。然而元朝时势不如人,他们不得不让出爵位。

这成为南孔心中难解的遗憾,却也无可奈何。谁让北孔早早归附,攀附蒙古权势,南宗终究比不过他们。

虽怀此憾,孔思朴毕竟曾为官征战,此刻仍能稳住心绪,继续追问。

小主,

“陛下先前曾有旨意,命我南宗不得与北宗争爵。若我们贸然生事,恐怕有损陛下颜面。”

“只要大人能造福地方,博得美名,陛下自有安排,不必你们亲自出面争爵。”

孔思朴喜不自胜,郑重颔首。

“好!”

朝廷如此周全,南宗还有何可说?连面都不必他们亲自出,纵使最终未能如愿,相信朝廷也不会亏待他们。

待那锦衣卫离开衢州,孔思朴立刻召来族弟孔思桢,共商如何尽快实现家族百年夙愿。

孔思桢听罢极为振奋——他们多年经营终未白费!

看看南北二孔便知分晓:南孔这一代有三人考取明经,中举为官,虽不过任教谕之职,可北孔那群人的行径,与之相差何止千里。

孔思桢欣然向孔思朴提议:

“此事当与陛下推行的新政相呼应。我们不妨坦荡宣布放弃部分良田,分给州府贫民。”

孔思朴沉思许久,终于咬牙决定照办。只是此事体大,在事成之前不便让其他族人知晓,只能尽力说服几位族老。

很快,孔思朴宣布将族中上千亩私田捐给官府,由官府招募贫民耕作。

此举一时轰动。自朝廷推行新政以来,尚无哪家愿放弃土地以表支持,南孔实属首例。

不久,南孔获得州府嘉奖,乡里百姓也纷纷称赞,道是圣人后裔,果然体恤民情。

这上千亩土地看似不多,却是南孔大半田产。南孔远不及北孔豪富,捐出这些,等于让出一半家业。

孔思朴虽为族长,威望颇高,此前也勉强说服族人捐田,但众人原不知要捐这么多。

一时间,族中对孔思朴的指责此起彼伏,甚至有人私下骂他老糊涂。

孔思桢见众人如此非议,气愤难当——孔思朴一心为南孔谋福,竟在族中落得如此骂名。

他欲与族人争辩,却被孔思朴拦下。孔思朴历经风浪,这等场面还不至于让他慌乱。他语重心长地对孔思桢说:

“干道,你性子过于刚直,未必是好事。如今族人骂我,不过因不知内情而生疑虑。”

“事出有因,你莫要为此责怪自家人。何况我也打听过,他们并非反对捐田,只是嫌我捐得太多——为博名声,也不该不顾族中贫寒子弟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