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你看,大家终究是识大体的。”

孔思桢面色涨红,惭愧地向孔思朴躬身行了一礼。

“小弟知错。”

第245章 狗咬狗

山东,曲阜。

不论南孔有何盘算,北孔已乱作一团。

自觉颜面扫地的何秋,此番得了朱元璋的明确旨意,对北孔下手毫不留情。

他虽不擅查案,但朱元璋从京城调来的三法司官员却不含糊。

何秋一边鼓动北孔中尚有底线的族人出面举报孔希学——毕竟他已非衍圣公,压力不如从前。

加之他亲令焚烧孔庙,此举实属大逆不道,许多孔氏族人心中不满。若无朝廷在背后撑腰,或许就忍了,可眼下谁都看得出朝廷动了真格。

于是墙倒众人推,不断有孔氏族人向锦衣卫告发孔希学亲信的种种罪行。

何秋含笑命人一一记录在案,交由三法司逐一清查,绝不姑息。

短短十余日,锦衣卫便查出数十桩案件,凭证据抓走了孔希学身边数名亲信。

同时,何秋又借此前抗清田的佃户供出的孔氏族人,许以减刑,诱其举报。

这一下,又有一批孔家管事被牵连,陆续被锦衣卫拿下。

眼看形势愈发不利,孔希学狗急跳墙,指使手下肆意攀诬其他孔家人,企图搅浑水。

然而此举收效甚微。何秋来者不拒,但凡有人举报并拿出证据,不论隶属孔家哪一派系,一律捉拿。

既要对付孔家,岂会放过族中非孔希学亲信之人?

原本还想蒙混过关的孔希用等人,见孔希学连他们的手下都咬,顿时急了。几派人马互相举报,何秋带着锦衣卫甚至无需亲赴孔家查案。

只需坐镇衙门,每日便有新案递上,且证据确凿,锦衣卫只管抓人即可。

如此美事,令何秋喜上眉梢。

这日,何秋正在曲阜新设的三法司临时衙门品茶,又有人冲进来告状。

这名孔氏族人递上状纸,三法司的刘岩接过一看,竟是告现任曲阜县令的,遂问:

“你告现任曲阜县令,可有真凭实据?”

那人答道:

“草民当年家境尚可,但父亲早逝,只剩孤儿寡母。那曲阜知县孔泽信心怀不轨,逼我母亲出让田产,更屡屡侮辱她。”

“我母亲求助族老,却无人施以援手,皆冷眼看我家道中落。只因那孔泽信是前衍圣公孔希学的亲信,在族中权势熏天,无人敢惹。”

“况且他当时已是曲阜县令,权柄在握。我母亲告状无门,只得忍辱负重,将我抚养至十五岁,便自尽了。”

“此仇不共戴天,不报何以为人子!”

何秋在一旁听明白了,这分明是一起典型的吃绝户案件。来告状的孔姓族人,父辈兄弟不多,到他这一代更是独苗一根。

他父亲早逝,留下孤儿寡母,自然容易受族中人欺凌。若是宗族风气好些,或许会帮扶他们,可孔家……

看来百姓推崇多子多福,并非没有缘由。这不仅是因为古时婴儿夭折率高,也是现实让人明白:兄弟少了,在村里或族中就容易受欺负。

刘岩心中颇为平静,他在刑部见惯了这类案子,早已见怪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