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良乡侯,下午你在客栈所言宗室之事未尽详实。此刻只有我们四人,可否细说分明,也好教我们知道该如何行事。”

何秋心中一定,看来沐春已决心开矿修渠。

他放下筷子,缓缓为沐春剖析自己的谋划。

说到底,何秋的打算并不难实现。确认大矿之后,先让云南底层军官明白自己能从中获利多少。

以此为基,方能将整个云南兵团拧成一股绳——说白了,就是利益分配。

让沐春等勋贵与高级将领能吃肉的同时,也分些汤水给底层士卒与土司。

以这些利益促使土司主动与汉人融合交好,走出深山,甚至随大明开拓,抓捕奴隶用于开矿。

在朝廷层面也好办。将云南统合成一个声音,又有铜矿大利,朱元璋绝不会坐视,定会支持云南开矿。

最后何秋笑道:

“若真能将云南整合一体,日后南下安南,更是大利所在!”

沐春眼中带着不解,看向何秋。

“安南有什么大利益?”

何秋从容答道:

“第一是拓广疆土,第二可打通海运,第三则是安南北部有大量铁矿。”

冯诚和汤昭在旁听了心跳加快,安南竟有铁矿?听何秋语气,似乎规模还不小?

沐春心中权衡一番,迟疑地开口:

“安南终究是皇上定的不征之国,其制度与中原相近,若贸然征伐,恐怕民心不稳,加上离中原太远,治理不易,就算攻占也未必划算。”

小主,

“即便如你所言,安南有矿山、有海港,但要从那运送矿石也不方便,山地实在太多。”

何秋欣赏地看了看沐春。他所说的攻伐安南的难处,与后来明宣宗放弃安南的理由相似——获利不足、统治成本高。

但事实上,安南的实情比他们想象的更好。他们尚未真正意识到占据安南的好处。

红河平原是一处肥沃的农耕宝地,当地也有不少民心向明,且正如沐春所说,制度与中原相近。

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也无强烈民族意识,大明要消化并不困难。历史上甚至曾有安南降将为大明守城战死。

后来宣宗放弃安南,更多是因用人不当,导致多起反抗,统治成本变高,朝廷对占据安南的目的也不明确,因此放弃得容易。

如今若让朝廷知晓安南有大型铁矿,且不止一处,以开发铁矿之利,便能拉拢当地豪强,朝廷或许就不会轻易放弃安南了。

何秋摇头否定沐春的话,喝了一口酒说道:

“安南统治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难。西平侯可知红河?”

沐春点点头。这条河源自云南,流经安南入海,他在云南征战多年,自然知道。

“红河自云南流向安南,最后入海。沿河两岸滋养了不少安南城池,若顺流而下,云南至安南的距离并不遥远。”

“更重要的是,那些铁矿大多分布在红河沿岸,运输十分方便。”

沐春一惊,不慎将酒杯打翻,酒水洒了一身,他却毫不在意,只紧盯着何秋追问:

“这话当真?”

何秋点头确认。

沐春顿时难以平静。若真如何秋所言,铁矿都在红河附近,而红河入海处必有港口,那么从安南运输矿石就不像之前想的那样困难。

更何况如今凉山已在大明手中,安南几乎一路平坦,山地也不如云南多。

想到这里,沐春甚至有些羡慕广西的将领。不用多想,此事一旦被朝中大臣知晓,必定有不少人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