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梯队: 由林烽亲自率领。包括支队大部分战斗骨干、所有重武器机枪、掷弹筒、核心机密文件、支队仅有的金银细软和部分最珍贵的药品。这是“山鹰支队”的筋骨和大脑,必须确保其绝对安全。
* 第二梯队: 由老赵统一指挥。囊括了所有的后勤人员、医护人员、重伤员、妇女队员、主要的粮食储备、生产工具和未来建设所需的物资。行动速度最慢,因此配备了较强的护卫力量。他们的安全抵达,关乎根据地的生存和初期建设。
* 断后小组: 由铁柱带领少数心细胆大、经验丰富的战士组成,最后撤离。他们的任务是:仔细清除大部队行进留下的所有痕迹;在关键岔路口布设简易的诡雷或预警装置,迟滞可能的追踪者;全程监视队伍后方,确保没有“尾巴”跟上。
* 路线选择: 完全放弃任何已知的山路或猎道。路线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极致隐蔽。计划沿着人迹罕至的山脊线行走,穿越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蹚过冰冷刺骨的溪涧,甚至利用干涸的、布满砾石的河床作为天然通道。这些地方地图上往往没有标注,行军极度困难,但也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日伪军的巡逻视线。
* 通讯联络: 在无法使用电台的情况下,规定了一套严格的视听联络信号。如某种特定的鸟叫模仿声代表“安全”,另一种代表“警戒”;在夜间,用蒙着布的灯笼或手电筒打出特定的光信号;在各预定中途集结点留下只有自己人才能看懂的标记。
* 物资精简: 进行了痛苦的取舍。那些笨重又非急需的坛坛罐罐被坚决舍弃,埋藏或销毁。粮食按最低生存标准精确分配到每个人每一天,多带一点都是负担。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背负的物品是什么,为何重要,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处置。
当所有细节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下来时,夜幕已经彻底笼罩了鹰嘴崖。岩洞外的山风呼啸着,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远征奏响悲壮的前奏。
队员们默默地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最后一次整理行装。没有人说话,只有收拾器械的轻微碰撞声和压抑的呼吸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告别的气息。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床铺、自己挖的工事、自己熟悉的角落做着无声的告别。
林烽独自一人,再次登上了鹰嘴崖的最高点。寒风吹拂着他破旧的军装,猎猎作响。他俯瞰着脚下这片经营了数年、浸透着战友鲜血和汗水的山谷。这里的一石一木,都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如今,却要亲手放弃它。
但他的眼神中没有留恋,只有决绝。为了更大的舞台,为了更远的未来,这一步必须迈出去。
山下,留守小组的老周已经开始执行“迷雾”计划——一处岩缝里,升起了第一缕刻意控制的、细细的炊烟,在夜色中袅袅飘散。
大迁徙,这台精密而危险的机器,已经悄然启动。它的齿轮,在黑暗的掩护下,开始缓缓转动,指向太行山深处那个名为“磐石谷”的希望之地。